古代战士出征,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有个高招,被后人沿用千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09:12 2

摘要: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军营里都是没有女人的;因为在我们印象中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以前的家庭模式。男的在外作战,保家卫国,女的在家带孩子,这也是以前大部分人的固定思维。

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军营里都是没有女人的;因为在我们印象中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以前的家庭模式。男的在外作战,保家卫国,女的在家带孩子,这也是以前大部分人的固定思维。

但是古代的当兵年龄大多以十五到四十岁的青壮年为主,有时年龄虽有变动,但上下起伏并不大。因为处在这些年龄段的男人,身体较强壮,有力气,但是这个年龄段的男人,精力也比较旺盛。

是人就会有生理问题,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古代战争频繁爆发,士兵们需要长期在外作战,但是军营里又没有女人,那么这些士兵们是怎么解决生理问题的呢?

我们都知道,有了问题就要解决,其实生理问题也是一样的,如果长期不解决,压抑久了,就会出大问题。例如可能会发生强抢民女啊这些事件,时间久了,人们对士兵的印象机会变坏了,严重的还会与百姓爆发冲突。

有人会想,软的不行,那就用强硬手段来解决。可是如果强行压抑,肯定会引起士兵的不满,如果再演变成内讧,那就更加严重了。春秋时期的“瓜代之期”,就是很好的例子,将士长年在外作战,孤苦伶仃,而齐襄公又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疏导,最终引发士兵的不满,从而被连称、管至父利用。

古人也尝试过许多方法,但最出名、也最管用的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方法了。这个方法沿用了千年。明朝才被彻底废除,那这个方法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方法在《越绝书·卷八》中就要隐晦的提到,书中写到:句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前,在国内挑选寡妇,跟随士兵在军营中生活,以此来鼓舞士气,结果,这个方法真的收到了成效。因为在前人的印象里,军中无女才是常态,加上这件事情并不光彩,所以在古籍中没有对这件事进行详细描写。但是这件事也被后人隐晦的记了下来,并 戏称为“卒妻制”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打破了“军中无女”的惯例,卒妻,也就是士兵的妻子。这个不光彩的办法也一直被沿用下来,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种制度。汉武帝时期的“卒妻制”与越王勾践时期略有差别,体现在“卒妻”的挑选和职责上,越王勾践选的是寡妇,汉武帝相对“人性”一点,除了俘虏的女人之外,还专门挑选重罪、死罪人的妻女。她们的职责有三条:献身、献艺、侍寝

这一制度,当然也遭到了当时一些人的反对,李陵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在某次战争出征前,他下令把这些女人全部杀掉,果然第二天就打了个胜仗,他以为是自己的反“卒妻制”取得了成效。可是后面呢,居然全打了败仗,而且士气开始一蹶不振,他想不通,还认为是士兵私藏了这些女人,才导致打了败仗。把战败的原因归结到女人身上,这是错误至极的想法。

到了唐朝时期,这一方法仍然被沿用。我们都说唐朝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项惨无人道、极其不尊重女性的制度,也被某些诗人用讽刺的手法“美好化”了。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里写到: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这也是历史上唯一写“卒妻”的诗,诗人讽刺这些士兵们寻欢作乐、夜夜笙歌,哪里还有一点作战的样子呢?到了元朝,在挑选“卒妻”上,她们则是更加过分,除了罪人的妻女外,当时所谓的“贱民”,也没能逃脱“卒妻”这一命运。生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些悲惨的女人的命运被他人主宰着,没有尊严,痛苦地挣扎着。

到了明朝,这种情况才稍有改善,并不是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发了善心,而是因为当时明军的做法太过分,强抢民女去做“卒妻”,百姓们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不满,纷纷抗议,所以这一制度就被废除了。这项被沿用了千年的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许多没有人权、被践踏尊严的“卒妻”,也从这一刻,解放了。

来源:藤井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