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冷,医生劝告糖尿病患者:宁可在家看电视,也别去做7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8:40 2

摘要:再加上空腹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用了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人,轻则头晕心慌,重时甚至昏迷。医生提醒,早晨气温最低,最好等太阳出来,吃点饭再出门。

每年一到秋冬,天气越来越凉,街头的人也开始穿厚衣服。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季节更替,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是个特别关键的时期。

冷空气一来,血管收缩、血糖变化、免疫力下降,血压还容易跟着波动。很多糖友就是在这个时候,血糖控制出问题,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

医生常说一句话:冷天不注意,糖尿病比感冒还凶。有些事天气冷了真的不要逞强去做,宁可待在家里安安稳稳看看电视,也别冒险。

不少糖友早上习惯出去晨练,以为多运动能“降糖”。可冷天一早,气温低、血管紧,身体一下子从暖被窝到冷空气,会让血压猛升。

再加上空腹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用了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人,轻则头晕心慌,重时甚至昏迷。医生提醒,早晨气温最低,最好等太阳出来,吃点饭再出门。

如果真想运动,把时间调到上午十点左右或下午三四点更稳妥。室外太冷,可以在家里活动,比如踩脚踏车、原地走路、做广播操。关键是不空腹、不受凉,安全才是第一位。

天冷了,很多人觉得“该补一补”,红烧肉、羊肉汤端上桌。可糖尿病患者如果跟着一起补,往往补出问题。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会让血糖飙高,血脂也上去。

像红烧肉、肥羊肉、香肠、腊肉这些食物要少吃。真正该“补”的是营养均衡,比如喝点燕麦粥、吃红薯、玉米、黄豆、菠菜、苦瓜、南瓜这些粗粮和蔬菜。

肉类建议选择鸡胸肉、鲈鱼、瘦猪肉等清淡蛋白。补身体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稳血糖、养元气。医生常说:糖友的“补”不在嘴上,要在生活习惯里。

天气凉了,很多人晚上喜欢窝在被子里看电视、玩手机。可这一熬夜,身体的生物钟乱了,胰岛素分泌也会受影响。长时间睡眠不足,会让血糖更难控制。

血糖高的人,睡眠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晚上十点半前入睡,把电子设备关掉,不要边看边吃零食。

想看节目白天看,晚上让身体“修修路”,给胰岛功能留点恢复空间。安稳的睡眠,本身就是一剂“降糖良方”。

很多人一到冬天,喜欢泡脚暖身。对别人是好事,对糖尿病患者却容易出问题。糖尿病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也就是脚的知觉变迟钝。

水烫了,脚却感觉不明显,很容易被烫出水泡甚至溃烂。,有时候一点小伤口,就可能发展成严重感染。

泡脚可以,但水温控制在37℃左右,差不多比体温略高一点就行。可以拿手背先试水温,不要让别人帮忙加热。

泡完脚擦干,特别是趾缝,穿上干净棉袜。泡温泉的风险更大,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对糖友不划算。

有的病人觉得冬天不出汗,吃得少,血糖应该更稳,于是自己“少吃一颗药”或者干脆停药。这样做非常危险。

糖尿病药物,比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等,都是医生根据您的身体情况长期调整的。随意停药、换药可能让血糖大起大落有的人以为吃药伤肝,其实乱停更伤身。

任何调整都要听医生的,一定要定期复查血糖、肝肾功能。如果感觉身体不适,也别自己“减量试试看”,要到医院去问清楚。用药规律,是糖友冬天稳住病情的底线。

糖尿病病人最怕脚出问题,可偏偏冬天脚干裂、冻疮、伤口都多。医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脚上擦破点皮,当时不痛不痒,以为没事,几天后却肿了、烂了,最后不得不手术。

糖尿病脚病往往从一个“小口子”开始。平时洗脚后要仔细看脚底,指甲不要剪太短,发现破溃要及时处理。鞋袜要宽松透气,鞋底不要太硬。

出门不要穿太薄的袜子,以免冻伤。冬天保温,也是在保护双脚的血管。

天冷时,有人喜欢喝点白酒“解冷气”。实际上,酒精会让血管一时“扩张”,看起来脸通红,好像暖和了,但实际上体温散得更快。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酒精还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是空腹喝酒。喝后一时没感觉,半夜血糖降下来却可能晕倒。

即便在聚会场合,也要坚决拒绝“劝酒”。养生不是靠酒撑出来的,真正的暖是血糖稳、循环好、身体状态对。想让身体暖,可以泡点姜汤、喝点温豆浆,这比酒可实惠多了。

糖尿病不是说几片药、一张食谱能治好,它需要一点一滴的自律积累。冷天尤其容易松懈,很多人的血糖波动,全是因为冬季“偷懒”。

医生反复强调四件事:规律作息、饮食清淡、适当运动、按时吃药,这四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全是功夫。

粗粮、蔬菜、优质蛋白要搭配着吃。比如早餐可以是燕麦粥配鸡蛋,中午红薯配青菜,晚上喝点豆腐汤。活动量减少时要控制饭量,不过饿也不能饿得太狠,否则容易低血糖。

家里常备几块饼干或一杯牛奶,一旦感觉头晕、出冷汗,能及时补充。出门要穿暖,特别是手脚,双层袜子比棉鞋更管用。

天气再冷,健康的“火苗”也不能灭。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意。能稳住血糖的人,往往不是靠药最多,而是靠日常最细。

天冷时宁可在家暖被窝里看一集老戏曲,也别去冒这些风险。冬天养得好,来年春天血糖自然就稳。糖尿病管理,靠的不是一阵子认真,而是一辈子的坚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1029-1048.

[2]王志刚, 李秀芳. 老年糖尿病患者冬季自我管理的临床指导[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8): 51-53.

[3]陈立群, 杨梅. 糖尿病患者冬季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3, 19(4): 212-215.

来源:栗子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