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06:52 2

摘要:小麦播种期是地下害虫高发关键期,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害虫会啃食种子、幼芽及根系,导致缺苗断垄,直接影响小麦出苗率与后期产量。基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结合播种期农事特点,需采取以下科学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期是地下害虫高发关键期,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害虫会啃食种子、幼芽及根系,导致缺苗断垄,直接影响小麦出苗率与后期产量。基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结合播种期农事特点,需采取以下科学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夯实基础防效

农业防治以优化田间环境、降低虫源基数为核心,贯穿播种前准备环节。1. 深耕翻土与清洁田园:播种前10-15天进行25-30厘米深耕,打破害虫生存土壤环境,将深层蛴螬、金针虫翻至地表,通过天敌捕食(如鸟类)、低温暴晒杀灭;同时彻底清除田间作物残体、杂草及根茬,避免蝼蛄、地老虎以残体为食繁殖,切断虫源传播链。2. 科学轮作与土壤调理:避免小麦与玉米、大豆等连作超过3年,可与棉花、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专性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寄主;针对偏酸性土壤,每亩撒施50-75公斤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至6.5-7.5,抑制蛴螬幼虫活性。3. 规范基肥施用:严禁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如鸡粪、牛粪)——未腐熟肥料会吸引蝼蛄筑巢取食,需将农家肥堆沤腐熟(堆温达55℃以上并维持7天)后施用;基肥中搭配15-20公斤/亩过磷酸钙,增强小麦幼苗抗虫性,降低害虫啃食后病菌感染风险。

二、种子处理:构建苗期防护屏障

种子处理是播种期最直接、高效的防治手段,通过药剂包衣或拌种,让种子带药出苗,持续抵御地下害虫侵害。1. 药剂拌种(适用于小面积或零散地块):优先选用低毒、长效药剂,按种子重量比例拌种——防治蛴螬、金针虫,用40%辛硫磷乳油1:500(药剂:种子)拌种,拌后堆闷2-3小时;防治蝼蛄、地老虎,用50%毒死蜱乳油1:800拌种,堆闷1小时后晾干(忌暴晒),确保种子表面药剂均匀附着,不粘连、不结块。2. 种子包衣(适用于规模化种植):选用登记用于小麦的种衣剂,推荐配方为“杀虫剂+杀菌剂+调节剂”复合包衣——如25%噻虫嗪·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200包衣,其中噻虫嗪可通过内吸作用杀灭取食幼苗的害虫,持效期达30-40天;包衣时使用专用包衣机,保证包衣均匀度≥95%,避免漏包种子导致局部虫害发生。

三、土壤处理:针对性灭杀田间虫口

针对往年虫害发生重(缺苗率超10%)或虫口基数高(每亩蛴螬/金针虫≥5头)的地块,需在播种前或播种时进行土壤药剂处理,精准降低田间害虫密度。1. 播前撒施毒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5%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与20-30公斤细土(或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匀制成毒土,均匀撒施于田间,随后旋耕入土(深度10-15厘米),使药剂与土壤颗粒融合,触杀土壤中活动的幼虫与成虫。2. 播种时沟施药肥:采用“种肥同播”方式,将药剂与复合肥混合沟施(与种子间距≥5厘米,避免药害)——每亩用0.5%氟虫腈颗粒剂2公斤+45%三元复合肥30公斤混匀,随播种机施于种子侧下方5-8厘米处,药剂通过根系吸收传导,同时形成局部药带,双重阻断害虫侵袭。

四、物理与生物防治:绿色防控减药增效

结合生态友好理念,通过物理诱杀、生物天敌调控,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适配绿色小麦种植需求。1. 物理诱杀:播种期至出苗前,每亩放置2-3个蝼蛄诱杀罐(罐内放入炒香的麦麸+5%辛硫磷乳油拌匀,罐口与地面齐平),诱杀取食的蝼蛄;针对地老虎,在田间间隔10米插1个糖醋液诱杀盆(糖:醋:白酒:水:90%敌百虫=3:4:1:10:0.5),每3天补充1次,诱杀成虫减少产卵。2. 生物防治:播种时随种子沟施生物制剂,如每亩用100亿CFU/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克,或20亿PIB/毫升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300毫升,通过害虫取食感染致病,对蛴螬、地老虎防效达70%以上;同时保护田间步甲、青蛙等天敌,利用自然生态平衡控制虫口。

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防治需避免“重药剂、轻基础”,应结合地块虫害历史、土壤条件及种植模式,优先通过农业与种子处理构建基础防线,针对性搭配土壤处理与绿色防控措施,确保药剂施用“精准、适量、安全”,实现小麦全苗、壮苗,为后期高产奠定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