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播完,讨论声不大,刷到的人里聊得也不多。说白了,这次反响比较平,跟她以前那种一上新就被扒、被聊到处都是的情况不太像。别以为这是坏事,短剧本来就是热度起伏大,哪天爆了,哪天就被新的话题顶走,但对演员个人路能不能走远,还是要看她后面做了什么、谁看上了她。
新短剧《柴门小福妻》已经上线,但热度没像她之前那些新剧那样炸开。
这剧播完,讨论声不大,刷到的人里聊得也不多。说白了,这次反响比较平,跟她以前那种一上新就被扒、被聊到处都是的情况不太像。别以为这是坏事,短剧本来就是热度起伏大,哪天爆了,哪天就被新的话题顶走,但对演员个人路能不能走远,还是要看她后面做了什么、谁看上了她。
眼下更值得盯着的,是她又被安排进一部大制作《金吾不禁》。官方还没正式点名她是主演,但已公开的阵容里,她是女二。男女主是赵晴和周柯宇,男三女三是牛俊峰和陈钰琪,男二女二是夏之光和马秋元。放眼这阵容,有好几位长期在长剧里打磨的演员,等于是把短剧圈跟长剧圈一起搬到了一个项目里,这对马秋元来说,是个检验场。
把目光往前拉一点看,今年她开始接长剧算是个转折。已经在两部长剧里拿到女二位:一部《月明千里》,她演朱绿芸,男女主是王弘毅和包上恩;另一部《雀骨》,主演是侯明昊和艾米。两部戏让更多制作组和观众注意到她,别小看女二位,能把配角演得有记忆点,往往比挂名女主更能说明演技和镜头感。
更早的线索是,于正这回把她放进了第三部长剧。于正这两年有个做法,喜欢把短剧里被看到的面孔拉到长剧里试试水。像他之前带的《吉天照》,还有那波短剧演员扎堆的《玉茗茶骨》,都属于这种操作。他本人也会签短剧演员,愿意给机会。这次他对马秋元的评价特别高,比他之前夸刘擎那种“能掀翻圈子的长相和演技”更直接更重。圈里人看到这种重视,都会觉得她被当成重点在培养,不是随便捡个配角而已。
说到马秋元能走到这一步,运气有,但更多靠的是持续的输出和态度。她早年几乎把短剧当练兵场,跑通告、拍片、接不同风格的角色,男频女频都试过。不少人看她的短剧片段会说她有点用力过猛,演得夸张,但从那些片段里能看出她在认真找角色的边界。比方她置顶的一段《桃花马上请长缨》哭戏,能看到她在控制和给力之间摸索,哭到出戏那种并非毫无章法,而是试着把角色情绪拉长再收回。短集节奏快,镜头少,错一步就被观众翻牌子,但她在这种环境里一步步积累经验,这种实战式的成长很现实。
她的路子也不走寻常路。大多数人要么科班出身,要么从长剧里慢慢跑起来。她学的是经济学,不是正儿八经的表演科班,这让她不得不靠实践补短板。短剧的磨练使她学会了在极短时间内把角色塑造清楚,这项技能在长剧里也很吃香。公司签约、被大制作看见,背后当然跟关系网和运气有关,但她在抖音上那条置顶、把职业规划说清楚的那种反思和自我管理,也说明她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点在行业里很重要。粉丝量上,她不是短剧里最大的那一拨,可她能拿到的商务和影视资源,已经超过很多同辈,这说明她在业内的上升曲线在被认可。
从角色层面看,她现在是女二,离做女主只差一步。圈里有人把她和从横屏短剧里走出来的丞磊比:他是男主到长剧男主的跨越,女演员做出类似转型的更少,但不是没可能。关键就是两件事:能不能在长剧里撑住更重的戏份,和能不能在更长的拍摄周期里保持角色一致性与观众共情。短剧里那些被说“无脑”的设定,其实训练演员对角色的快速判断、维持情绪张力的能力。马秋元就是靠这种“实战”把演技磨出来的,同行很多人是靠体制化训练或者慢热型长剧积累,她这条路更直接,也更累人。
再说回《金吾不禁》这档子事。她占女二位,说明制作方给了她出镜机会和可被检验的平台。出现在大制作里,不光是镜头多了,跟一堆经验更丰富的演员同台,也能学到镜头语言、合戏的节奏控场。哪怕这次《柴门小福妻》热度平平,也不妨碍后续被更多剧组看到。短剧的热度像烟花,绚烂迅速但不持久;演员被制作组反复选中,才是真正被圈内看见的表现。
说得更具体一点:她接戏的节奏、换戏路的时机、被大制作捡起的节点,每一步都决定了接下来能不能往上走。一次好的女二不等于成名,但它是进入主流视野的门票。现在她在《金吾不禁》里有个位置,接下来就是看镜头里能不能撑起更复杂的情绪、更长的戏段,以及能否把自己的影像记忆深刻留给观众。
你看过她演的哪部短剧或长剧?有没有哪个片段让你记住她的表演?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大眼聊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