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创造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时至今日,传统医药文化仍在维系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中作用显著。医药文献、文化典籍、经典著作作为记录传统医药文化理论知识、诊疗经验、哲学智慧、病症分类、治疗方法、
□ 张乐 李园媛 王艳梅
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创造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时至今日,传统医药文化仍在维系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中作用显著。医药文献、文化典籍、经典著作作为记录传统医药文化理论知识、诊疗经验、哲学智慧、病症分类、治疗方法、疾病识别等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将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而要让这些典籍中的智慧“活”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数字化、文学化传播是一条有效路径,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医学智慧。
推动医史文献的数字化传播
医史文献全面记录了数千年来民众在医学诊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现代医学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医史文献资源丰富、知识体系庞大,应对不同医史文献的文献类型、核心理论、所属朝代等进行重点标注,满足广大受众的学习需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纂的《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例,该书系统汇总、收纳整理了由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大量的医学古籍、历史文献、医籍著作,同时提供索引体系、分类浏览等多功能学习和体验服务,切实发挥了医史文献应有的价值与潜能。
传统医史文献在编写、印刷、传阅等方面的技术受限,传承、传播受阻,数字技术的出现则为推动医史文献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能够让人们享受便捷、高效的知识供给服务,为人们的诊疗、预防、干预等提供内容支持,还能够为现代医学事业借鉴古人智慧、攻克技术壁垒提供新思路。因此,数字技术赋能医史文献传播、弘扬尤为重要。可依托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3D扫描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等,对古代医史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精准标注和格式转化,建立集检索、下载、学习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数字数据库。例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等,都依托数字技术对孤本医籍、历史古籍加以保护。
推进医药文化与文学载体的融合发展
传统医药文化的文学化传播不应仅仅局限于医史典籍单一载体,更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让传统医药文化在多元文学载体中传播、发展,推动传统医药文化不断“圈粉”。
运用古诗词歌赋传播传统医药文化。将医药名称、概念、诊疗理念等通过文学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其融入诗歌、词曲、谜语、对联,既增加医药文化意趣,也推动医药文化传播。例如,音韵美与意蕴美双重结合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的药名联;将方剂学中常用的药名隐入其中的《汤头歌诀》;《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中内蕴的传统医药文化相关知识;“寒冬腊月纸糊窗”打一中药名(防风)等趣味谜语等。这些都是传统医药文化以文学形式传播的重要体现和典型范例。
运用现代歌曲、小说、散文、戏剧等新文学手段传播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有效拉近受众对医药文化的心理距离,为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例如,为传播《黄帝内经》医药文化推出的《盛世岐黄》主题歌曲和MV作品将中医元素与歌曲艺术巧妙融合,推动医药文化传遍大街小巷;为歌颂中医张梦岐在文夕大火中为救民于水火的中医担当而创作的话剧作品《济世》;为弘扬医德精神、中医文化而创作的《大医》话剧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助于激发广大受众社会担当,也有助于传统医学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保护。又如,为弘扬商洛草医药文化而创作的纪实散文集《商山草医录》;为推广普及传统医药文化而制作的纪录片作品《本草中国》《本草流芳》;为弘扬千年医道和医药文化而创作的《老中医》影视作品;为讲述中草药名称的由来、故事、传说,传递药理知识而制作的《巧说本草》《五彩神龙》等动漫作品以及《药王孙思邈》长篇历史小说等作品在融入现代审美的同时,实现了传播医药文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出土简帛中医文献重大价值的科普研究”〈2024KP02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艺术乡建:重庆民间戏曲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20SKGH267〉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