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50州揭竿而起,要求特朗普立刻下台,中方施压令美震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03:41 2

摘要:从纽约的时代广场一路蔓延到加州的大洋海滩,50个州同时有人上街,组织者说差不多有700万人举着牌子,喊着“不要国王”,一致要求特朗普立刻下台。别看这话听着像口号,场面是真刀真枪的——这已经是他重返白宫后第三次全国性示威,而且规模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

10月18日那天,街头挤满了人。

从纽约的时代广场一路蔓延到加州的大洋海滩,50个州同时有人上街,组织者说差不多有700万人举着牌子,喊着“不要国王”,一致要求特朗普立刻下台。别看这话听着像口号,场面是真刀真枪的——这已经是他重返白宫后第三次全国性示威,而且规模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

现场不像平常那种三五成群,更多是有备而来。主干道上人挤人,横幅上同一句口号重复出现,扩音器那头有人轮番发声。不少人带了食物、带了水,还有帐篷和急救包,显然准备呆上几天。志愿者在路边分发口罩、饮用水,也有人在写标语、帮忙照看孩子。社交媒体上组织者给出的数字被迅速转发、讨论,热度一时顶着天。看这阵仗,不像是为某一条具体政策临时发泄,像是很多年积攒下来的不满,一下子被点燃了。

要理解这股气氛,得把目光拉回近段时间的政治和经济脉络。白宫近年来经常绕开国会,靠行政命令推进重大决定,按不少人的说法,原本各司其职的制衡机制在实操层面被压缩了。地方政府和联邦之间的摩擦也更频繁,国民警卫队被调去应对很多原本由地方负责的事务,地方官员感到权力空间被挤压。这些变化在日常里表现为法律保护感在一天天变薄,普通人越来越觉得“规则没那么稳了”。

这种治理方式带来的影响并非抽象。移民政策收紧后,农业、建筑和服务行业出现明显用工荒,企业招人更难,人工成本上来,经营压力跟着变大。与此同时,联邦政府持续接近三周的“停摆”让大量联邦雇员停工还没工资,邮局、检验检疫、边检等依赖联邦支持的公共服务出现延迟和混乱。这些都不是遥远的新闻,都会落到家庭餐桌上:收入少了,服务慢了,安全感随之下降。

另外一股明显的压力来自对华关税。外界机构的估算显示,目前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被推到了自1934年以来的高位,预计到2025年,按现有变化算,每个家庭可能平均多出约2400美元的开销。实际感受上,鞋服、日用品、很多生活必需品价格往上走,通胀的压力最终由消费者买单。中西部的农民和传统制造业工人感受特别明显——农产品出口受阻,订单缩水;用工又受移民政策影响,成本更高。那些过去支持政府的人里,一部分开始觉得政策在反噬他们自己。

面对这些内外压力,政府原本想借对华强硬来转移视线、稳住支持基础,但这招并没完全奏效。中国方面在遭遇关税和技术限制时,并没有选择以牙还牙的大动作,而是走了比较稳的路子:一方面扩大国内市场、优化供应链,另一方面加快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在一些关键资源上保持着自身优势,例如稀土等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制衡。换句话说,中国没有激化冲突,但稳健的应对让美国单方面施压显得孤立无援。

总统本人的表态也让事情复杂化。他时而高声宣称要对中国产品征收极高关税,几乎要把贸易切断;不久又在采访里说那样做难以为继,愿意谈判。外界看到的是一种前后摇摆:继续升级会把国内物价和经济推得更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不满;退让则在政治上很难说得过去。这样的进退两难,不只是外交上的问题,最终会把内部矛盾推到台面上。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就容易理解那天为什么会有来自形形色色的人走上街头。城里的白领、郊区的农场主、车间里的工人、餐馆的服务员,他们的理由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被现实的政策和经济变动冲击了。中西部的农民看到出口通道受限,收入直接受损;工厂里的工人感到订单减少、加班少了;服务行业的人为人手不足和成本飙升头疼。很多人说,他们上街不是为了闹事,而是想把生活的困境摆到公众面前,让决策者听见真实的反馈。

示威过程里的细节很扎心。有人把孩子带来,一边走一边用最简单的词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有人把抗议当作长期表达的场所,搭起临时角落分发食物、发放急救包;还有人在路边做志愿医疗点,给累倒的老人和中暑的人降温。采访里不少人重复一句话:他们带来的更多是失望而不是愤怒。这种失望不是一时的情绪,它来源于长期生活中的接二连三的打击——存款缩水、工作不稳、服务变差。

场面里还有些小细节很能让人动容。德州某处人群中,有位女性随身带着护照。问她为什么,她说那是她能想到的最后一道保险,一种对身份和权利的担心。她说话平静,仿佛在做一件常识性的准备,但那语气里藏着对不确定性的惶恐。旁边有人递给孩子一杯水;有人在地上铺了毯子,给坐着休息的老人;也有人把自己做好的热汤分给队伍里的人。这样的画面说明,这次示威里的人既有政治诉求,也有很现实的生活焦虑。

社交平台上,组织者的统计数字成为了传播的核弹,热帖、短视频、现场照片接连不断。人群的规模和组织性,让很多观察者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偶发的街头行动,而可能成为一种长期的民间表达方式。街道上那种既有秩序又带着疲惫的氛围,像极了被压了好久的气终于松开了一个口子,大家都想把话说清楚,把自己的不满和担忧摆在台面上。

来源:聪颖青山hlF2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