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暴跌99%!从237美元到2.3美元,FIL币280亿市值化为乌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00:16 1

摘要:2021年4月,FIL币价一度冲上237美元,市值突破300亿美元,风光无限。

大家好,我是南沐,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

2021年4月,FIL币价一度冲上237美元,市值突破300亿美元,风光无限。

然而仅仅四年之后,这个曾经的“明星项目”却跌入深渊,币价跌幅超过99%,市值蒸发逾九成,仅剩约16亿美元。

截至2025年9月,FIL价格已跌至2.3美元,总市值较巅峰时缩水超280亿美元,彻底跌出加密货币市值榜前列。

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9月24日。

随着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FIL这类依赖实体矿机与规模化运营的项目,几乎宣告了终局。

尽管仍有少数人试图通过海外托管延续挖矿,但随着国内多家头部FIL矿商相继被查处,

这个币种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昔日辉煌烟消云散。

但FIL并非没有闪光点。

作为筹备三年才上线的项目,它引入了创新的激励模型,一度吸引了大量支持者与资本涌入。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FIL的“起落沉浮”。

一、FIL是什么?

在去中心化存储赛道,FIL曾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比特币讲的是去中心化货币,以太坊主打智能合约与发币融资,而FIL则试图用区块链重构互联网存储。

2020年10月主网上线后,Filecoin迅速崭露头角。

存储容量在短时间内突破1 EiB,相当于存储约200亿部高清电影。

2021年4月,FIL价格飙升至237美元,跻身加密货币市值前三。

矿工之所以疯狂涌入,是因为他们相信“挖矿–质押–币价上涨”的闭环逻辑:

挖矿需先质押FIL,质押推动需求,需求推高币价,币价上涨再吸引更多矿工入场。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模式从设计之初就埋下了崩塌的种子。

比特币的初衷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金融实验,有人称之为“数字乌托邦”,也有人质疑其是否早已被资本操控。

但无论如何,比特币至今仍在运行。

而FIL在巅峰时期,声势甚至一度盖过比特币,成为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资产。

据公开资料,FIL(Filecoin)是由Protocol Labs开发的开源去中心化存储网络,

基于星际文件系统(IPFS)构建,目标是通过区块链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的数据存储与检索。

项目创始人胡安·贝内特(Juan Benet)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

他不仅是Filecoin的发起人,也是IPFS协议的创始人。

与V神、中本聪相比,胡安更偏向技术派,低调而专注。

在创立Protocol Labs之前,他曾担任Loki Studios的CTO,开发过一款类似Pokémon Go的LBS+AR游戏,

该项目后被雅虎收购,也成为他创业的第一桶金。

他创立IPFS与Filecoin的初衷,源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存储与数据传输难题。

在反复探索后,他认为区块链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并因此推动了这两个项目的诞生。

FIL代币总量为20亿枚。

其中70%用于激励矿工;

20%分配给协议实验室和基金会,分六年解锁;

10%分配给早期投资者,解锁周期从6个月到3年不等。

很多人误以为FIL和比特币一样依赖“算力”挖矿,其实不然。

要获取FIL,用户需成为“存储提供者”(即矿工),购买专业存储服务器(矿机)。

但FIL矿机必须经过“封装”才能产生收益,这一过程需要投入质押币与GAS费,

将原始存储空间转化为“有效算力”,再根据算力占比获取挖矿奖励。

Filecoin推出时,正值“CPU/GPU挖矿”向“存储挖矿”转型的阶段。

不少人将其视为“早期的比特币”,认为越早参与,回报越大。

这种预期推动了FIL初期的快速发展。

FIL的几个常见宣传点包括:

去中心化:无单一控制实体,由全球节点共同维护;

加密安全:交易加密、链上可溯;

可挖矿属性:通过提供存储资源参与生态;

传输效率:基于IPFS协议,数据存取效率较高。

二、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将FIL的经济系统比作一个“只进难出”的蓄水池:

每日新增约20万枚FIL(年通胀率约15%);

流通总量约7.53亿枚,其中约1.28亿枚被用于质押;

每日销毁量仅约2208枚,不到新增量的1%。

这种机制决定了币价难以长期维持。

更深层的问题是,它将“存储服务定价”与“币价”强行绑定:

矿工希望币价上涨以获利,而用户则希望存储成本稳定可控,二者存在根本矛盾。

相比之下,AWS等传统云服务商定价基于硬件与带宽成本,不受代币价格影响。

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也未能幸免。

例如,灰度基金曾持有大量FIL,平均成本约为11.88美元,目前亏损超过80%。

而那些曾高呼“FIL将突破300美元”的KOL,如今也纷纷改口,提醒投资者“警惕归零风险”。

三、暴跌的原因

FIL崩盘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无限通胀与持续抛压

每日新增20万枚FIL,销毁量却微乎其微,市场无法承受持续的抛售压力。

加之团队与早期投资者的代币不断解锁并套现,进一步压制币价。

虚假繁荣与真实数据缺失

全网约23 EiB的存储容量中,真实付费数据占比不到5%。

绝大多数矿工使用无效数据刷取奖励,营造出“存储繁荣”的假象,

实则如同“健身房挤满了只体验不办卡的用户”。

竞争加剧与政策收紧

当Filecoin仍在技术优化阶段,竞争对手已快速占领市场。

例如Arweave以“一次付费、永久存储”模式抢占NFT存储市场;

Storj因兼容亚马逊S3协议更受企业青睐。

更致命的是监管压力。

2021年中国禁止挖矿后,全球超70%的FIL算力被迫迁移,运营成本激增。

而2025年以来,多国强制要求节点使用绿色能源,中小矿工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总结】

FIL的兴衰,本质上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经济模型与现实需求的严重脱节。

在没有真实存储需求支撑的情况下,仅靠“挖矿–质押–上涨”的内循环,注定难以持续。

它的崩塌,也为所有追逐“区块链+存储”梦想的项目与投资者,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来源:软件开发南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