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一词的起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7:21 1

摘要:据史料记载,"清真"一词在南北朝时代便已开始使用,从南北朝至宋朝约800年间,"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主要用于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这一时期,"清真"尚未与任何宗教产生关联,仅作为形容词使用于文学与哲学语境中。

"清真"一词在当代中国社会广泛使用,特指符合伊斯兰教饮食规范的食品及相关文化实践。然而,这一词汇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

"清真"一词的汉语起源

"清真"一词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其本义与宗教无关,而是用于描述纯净质朴、幽静高洁的意境。

据史料记载,"清真"一词在南北朝时代便已开始使用,从南北朝至宋朝约800年间,"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主要用于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这一时期,"清真"尚未与任何宗教产生关联,仅作为形容词使用于文学与哲学语境中。

"清真"与伊斯兰教的初步关联

唐宋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产生联系。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开启了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历史。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崇尚清洁的教义,逐渐开始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汇来译称伊斯兰教或礼拜场所。

据史料记载,传说始建于唐代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最初就称为"清净寺"。元代,赛典赤·瞻思丁还奏改"清净寺"为"清真寺",标志着"清真"一词开始与伊斯兰教礼拜场所的关联。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陵礼拜寺的《百字赞》中亦有"教名清真"一语,这表明"清真"在当时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种通称。

"清真"一词的阐释

明末清初时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穆斯林学者,开始系统地诠释"清真"的含义。王岱舆(1584——1670)在《正教真诠》一书中首次对"清真"进行了明确界定:"经云:'教道之正,惟清真而已。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王岱舆进一步阐释:"夫清真之本,乃遵命而认化生之真主。"

这一解释将"清真"与伊斯兰教义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深刻的宗教内涵。"清"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王岱舆的阐释不仅明确了"清真"的宗教内涵,也确立了"清真"作为伊斯兰教专用名称的地位。

"清真"一词的正式定型

明末至清时期,"清真"一词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正式称谓。明代称"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称"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1956年起统称伊斯兰教。"清真"一词也从宗教称谓扩展到与穆斯林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清真寺"、"清真食品"、"清真言"等。

"清真"一词在当代的使用,已演变为相关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策明确从民族风俗角度规范清真食品管理,禁止概念泛化至非食品领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不含肉类、乳类及食用油成分的食品,不得冠以'清真'字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第九条第(六)款规定禁止"泛化清真概念,将清真概念扩大到清真食品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借不清真之名排斥、干预他人世俗生活。"

"清真"一词的文化意义

"清真"一词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进程。它从一个普通的汉语词汇,经过中国穆斯林学者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表达伊斯兰教义的专用术语。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也展示了中国穆斯林在文化认同上的智慧与自觉。

"清真"一词的使用,已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案例。它不仅指代伊斯兰教的宗教实践,也体现了中国穆斯林对"纯洁无染、真主独一"的信仰追求,以及对"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这一核心教义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岱舆. 《正教真诠》. 明末清初.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2009年.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 2017年.

4. 《中国伊斯兰教史》.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编.

5.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民族出版社, 2015年.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