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培养锡剧名家名角和青年骨干、设立锡剧保护传承基金、规定每年6月7日为锡剧日,加强锡剧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
太湖一枝梅
吴韵溢四海
“大力培养锡剧名家名角和青年骨干、设立锡剧保护传承基金、规定每年6月7日为锡剧日,加强锡剧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
10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解读《条例》的主要内容。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江苏省代表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以无锡城市命名的剧种,锡剧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文化名片。
市委高度重视锡剧立法工作,指出无锡要在锡剧保护传承方面体现发源地的担当,启动锡剧立法。在条例制定期间,市领导专题调研锡剧立法,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条例》共25条,是一部“小快灵”立法,通过完善保障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传播交流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为锡剧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传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锡剧历经了百年沉淀
也经受着时代浪潮的冲击
如何共同守护这脉“江南好声音”?
《条例》作为我省首个对地方剧种保护传承进行协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明确锡剧保护传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推动锡剧保护传承跨区域融合创新。
针对我市锡剧保护传承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在锡剧保护传承基金、青年人才培养、锡剧博物馆建设以及锡剧日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锡剧保护传承、出戏出圈,最终要靠人才。
立法调研显示,锡剧人才短缺、层次不高现象十分普遍。
《条例》聚焦锡剧人才培养与建设作出具体规定,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制定涵盖编剧、表演等各领域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批优秀的青年演职人员队伍。同时,加大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加强优秀青年演员、主创人员选拔,支持引进紧缺型锡剧专业人才。
此外,《条例》还支持高校开设锡剧相关专业、建立委托培养制度、完善锡剧名家、专业演员授课机制。依法认定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其设立传习所、工作室等,并提供经费支持。
保护传承锡剧,需立足时代、与时俱进。
《条例》明确推动锡剧创新发展,在锡剧创作、院团改革、理论研究、跨界融合等方面作出规定。
比如,支持复排、移植改编、创作新编剧目,依法保障创作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在唱腔音乐、表演程式、舞台美术、服装道具、演出展示等方面创新,支持其与影视、动漫、游戏以及文化文旅融合发展。
《条例》还明确加大保障支撑力度,推动载体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多元参与的市锡剧保护传承基金。
如何扩大锡剧的群众基础
让人人都能
“听一段、唱一曲”?
《条例》构建了从校园到社会的多层次普及推广体系,支持各类锡剧院团开展惠民演出和其他公益性演出,推动锡剧数字化共享,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随听随享,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此外,《条例》还鼓励锡剧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演出场所和载体建设,支持依托真山真水、古镇公园,活化利用古戏台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演出场景。
可喜的是
为尽快让锡剧传承保护
出人、出戏、出彩、出圈
《条例》所规定的内容
一些已推进实施
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阵地建设方面,锡剧博物馆(新馆)已在我市锡山区文体中心启动建设,未来将成为集展览、演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展示锡剧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人才培养方面,“锡剧菁才培养行动计划”已落地实施,不断夯实锡剧传承的人才基础。
此外,在传播推广和品牌打造上,已梳理了珍贵音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登上QQ音乐等平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锡剧的一系列国际交流和演出也频频出圈,“江南好声音”正不断扩大“朋友圈”,在国际舞台上焕发魅力。《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