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下周降息“稳了”!25基点无悬念,2026年利率路径有悬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20:44 2

摘要:距离美联储10月FOMC会议仅剩数日,金融市场早已给出明确预判:降息25个基点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期货市场数据显示,投资者对10月29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4.25%-4.50%区间下调至4.00%-4.25%的押注概率已飙升至92%。然而,与短期政策的高度

距离美联储10月FOMC会议仅剩数日,金融市场早已给出明确预判:降息25个基点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期货市场数据显示,投资者对10月29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4.25%-4.50%区间下调至4.00%-4.25%的押注概率已飙升至92%。然而,与短期政策的高度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6年的利率走向却因经济数据矛盾、内部立场分化等多重因素,悬念被拉至顶点。

美联储此次释放宽松信号,核心驱动力来自就业市场的持续疲软。近三个月美国就业增长显著放缓,早期数据的大幅下修更颠覆了“劳动力市场健康强劲”的固有认知,尽管尚未出现大规模裁员,但“低招聘、低解雇”的特征已十分明显。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0月14日的经济会议上直言,当前正处于“职位空缺进一步下降很可能转化为失业率上升”的脆弱平衡期,这番表态被市场解读为对10月降息的明确确认。

与此同时,美联储3月会议以来的“偏鸽”姿态持续发酵。尽管当时维持利率不变,但放缓缩表的操作及会后对“经济衰退可能性增加”的表述,已显露对增长的担忧。叠加全美商业经济协会预测2025年美国失业率将上升至4.5%,就业市场的压力最终压倒了通胀顾虑,促成了此次降息共识的形成 。

从政策传导逻辑看,此次降息也是对经济结构矛盾的回应。当前美国经济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商业投资在AI和算力领域的驱动下预计增长3.8%,但住宅投资却将萎缩1.6%,消费增长也显乏力 。通过降息降低借贷成本,既可为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和消费端提供支撑,也能为商业投资热潮延续创造条件。

如果说10月降息是“明牌”,2026年的利率走向则陷入“罗生门”。美联储内部的立场分歧已公开化,市场预期与官员预判的偏差更让未来路径充满变数。

分歧焦点1:降息幅度的“50BP vs 0BP”之争

根据FOMC点阵图中位数预测,2025年末利率中枢将降至3.875%(隐含两次降息预期),2026年进一步降至3.375%。但这一预判并未形成内部共识:19位美联储官员中,有8位明确预计2026年不会进一步降息,其核心依据是通胀已连续54个月高于2%的目标水平,且关税政策可能带来新的上行压力。

市场与官方的预期差同样显著。目前期货交易员押注12月将再降息一次,2026年可能迎来持续宽松;但前圣路易斯联储主席James Bullard警告,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居高不下的通胀,已将12月降息置于风险之中,2026年更可能暂停降息。这种预期分化直接导致美股、美债市场近期呈现震荡走势。

分歧焦点2:政策主导权的“人事变量”

2026年美联储的人事变动为政策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克利夫兰联储主席Beth Hammack和达拉斯联储主席Lorie Logan明年将轮换进入有投票权的席位,两人均以对通胀敏感、主张谨慎降息著称。更关键的是,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而美国政府已表态将挑选“致力于降低借贷成本的继任者”,这种人事更迭可能引发货币政策的阶段性转向。

分歧焦点3:经济数据的“矛盾迷雾”

美国经济的“分裂信号”让政策制定者难以抉择。一方面,全美商业经济协会预测2025年GDP增速将达1.8%,显著高于此前1.3%的预期,商业投资的强劲表现展现出经济韧性 ;另一方面,美联储青睐的PCE物价指数预计2025年底仍达3%,2026年才降至2.5%,通胀“黏性”远超预期 。

更复杂的是,此前的政府关门冻结了大量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使得美联储难以精准判断经济真实温度。这种“增长强、通胀高、就业弱”的矛盾组合,让“保增长”与“控通胀”的平衡变得异常艰难。

美联储的政策转向不仅影响美国本土,更通过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渠道向全球扩散,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同样呈现“双刃剑”效应。

从积极面看,美联储降息推动美元走弱,为全球资本回流新兴市场创造了条件。中银证券分析指出,这一趋势有望提振A股成长板块估值,同时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能源、铁矿石等进口成本 。方正证券更明确表示,中美利差有望收窄,汇率压力边际减弱,为国内央行货币宽松创造了有利外部条件 。

风险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美联储降息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升美国国内通胀,而美国通胀的“外溢效应”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成本压力 。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可能削弱价格竞争力,倒逼企业加速产品升级与结构转型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已明确表态将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原则。潘功胜强调,将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综合运用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在兼顾内外均衡的同时巩固经济回升态势 ,这意味着中国不会被动跟随美联储的政策节奏。

10月降息的落地,或许能暂时缓解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但这绝非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终点”。2026年,随着人事更迭、数据明朗与通胀走势的逐步清晰,“鹰鸽之争”可能进一步激化,利率路径的悬念也将逐步揭晓。

对全球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降息的“既成事实”,不如聚焦2026年的三大观察窗口:一是12月FOMC会议的点阵图更新,二是明年初美国通胀与就业数据的协同性变化,三是美联储人事任命的最终结果。而对中国市场来说,在把握外部流动性宽松机遇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定力,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

美联储的降息大幕即将拉开,但真正的政策博弈,才刚刚开始。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