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番禺万博商务区的“滑动湾区”展览现场,一块绘有粤剧雷神面谱的滑板悬挂在展板上,浓烈的广东“五色谱”铺满板面,朱红如焰、明黄似金,传统面谱的眉眼间透着街头潮流的炫酷感。驻足观众忍不住惊叹:“原来非遗能和滑板这么搭!”
在番禺万博商务区的“滑动湾区”展览现场,一块绘有粤剧雷神面谱的滑板悬挂在展板上,浓烈的广东“五色谱”铺满板面,朱红如焰、明黄似金,传统面谱的眉眼间透着街头潮流的炫酷感。驻足观众忍不住惊叹:“原来非遗能和滑板这么搭!”
这场“破圈”展览的幕后推手,正是文化传播策展人林雨后。从深耕十年的媒体人,到文化传播的“造浪者”;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的初次尝试,到带着粤剧滑板亮相巴黎奥运舞台,他将岭南非遗“滑”进年轻人的生活,也让粤文化的故事被世界听见。如今,他更以“文化翻译官”的身份,在番禺开启非遗传承、滑板运动与城市共生的新篇。
林雨后主持“滑动湾区”粤港澳青年非遗滑板共创展启动仪式
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只是需要更年轻的“打开方式”
林雨后大学毕业后在媒体行业深耕十年,专注年轻人潮流文化传播。那段经历让他深谙年轻人的语言,能聊球鞋、懂街头涂鸦、知晓他们对“酷”的定义,也为他后来的创业埋下伏笔。
“做媒体时总在‘讲故事’,但慢慢发现,有些故事光靠语言传递不够生动。”林雨后说,2015年,一次非遗展览的参观经历,成为他转型的“催化剂”。那天,他看着讲解员平铺直叙地介绍粤剧凤冠的纹样,观众却大多面无表情地匆匆走过,心底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把传播能力和场景打造相结合,让观众‘走进’非遗故事里,会不会不一样?”
林雨后介绍非遗滑板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发芽。他开始尝试做“说展人”,不仅策划展览内容,还亲自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解非遗。当看到年轻人因为一句“这个配色我在滑板上见过”而主动追问粤剧历史时,林雨后更加坚定:“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只是需要更年轻的‘打开方式’。”
把粤剧非遗元素绘在滑板上,用潮流运动承载传统艺术
同年,林雨后他离开熟悉的媒体行业,投身“非遗+潮流”文化传播行业,“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放着稳定的媒体工作不做,去搞‘非遗+潮流’是瞎折腾。但我知道,这是值得坚持的事。”
非遗滑板作品展示
2021年东京奥运会,滑板首次成为奥运项目,而当年恰逢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两个“十年”的碰撞,让林雨后有了更大胆的构想:把粤剧非遗元素绘在滑板上,用潮流运动承载传统艺术。
“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节点,其实藏着文化融合的机遇。”林雨后立刻行动,牵头发起“粤剧×滑板”创作项目,邀请粤港澳三地青年艺术家,在滑板板面上绘制粤剧面谱、凤冠纹样。起初,质疑声不绝于耳。有行业内艺术家直言:“滑板是街头运动,怎么能承载这么严肃的非遗文化?”为了打消顾虑,林雨后带着团队一次次登门拜访,还邀请艺术家们走进青年艺术家的工作室,看他们如何将粤剧“五色谱”转化为潮流配色,如何用涂鸦线条还原面谱的神韵。当首批融合粤剧元素的滑板作品问世,在年轻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一位老艺术家感慨:“原来传统也能这么‘潮’。”“滑动湾区”的雏形也由此诞生。
只要用对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能被世界看懂、喜欢
转型路上,林雨后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一次“失敬”的创作,被行内艺术家严厉批评。刚创业时,林雨后和团队在白鞋上绘制非遗纹样,本以为是“接地气”的创新,却被一位行内艺术家斥责:“艺术不能被踩在脚下!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这句话如警钟般敲醒了他。“那时候我们只想着‘破圈’,却忽略了非遗传承的边界感。”从那以后,他为团队立下铁规:非遗元素的应用必须守住“底线”,在滑板文化上也严格遵守行内规则——赛板不上墙,展板不落地。
醒狮主题滑板展示
这种“敬畏心”贯穿在“滑动湾区”的每一个细节里。以展览中的“粤剧面谱滑板”为例,作品采用广东传统“五色谱”配色,波谱涂鸦的现代表现形式,参考粤剧角色中所象征的人物性格与情绪特征,使每一笔线条都承载着戏曲精神的延续。整个创作过程邀请粤剧面谱非遗大师提供专业指导,确保纹样比例与色彩寓意的准确。
“我们不是在‘改造’非遗,而是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翻译’非遗。”林雨后说。
非遗滑板展示
为了做好这份“翻译工作”,他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功课,带青年艺术家去粤剧博物馆参观学习,向非遗传承人请教,了解每一个纹样背后的故事。也正是这种“尊重传统、贴近青年”的理念,让“滑动湾区”走出了国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展览受邀亮相奥运主题艺术文化联展,其中粤剧凤冠和滑板主题作品让外国观众惊艳不已,他们或许不懂粤剧,但能从凤冠的精致纹样中感受到东方美学,也能通过滑板读懂潮流背后的文化内核,甚至有人提出想购买展品时,林雨后更加坚定了方向:“只要用对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被世界看懂、喜欢。”正如他公司的名字“跨粤文化”(英文名“Bridge Canton”)所寄托的初心——做一座连接传统与潮流、本土与国际的桥梁。
番禺是文化创新的“理想试验场”
“滑动湾区”广州站选择落地番禺,并非偶然。林雨后表示,跨粤文化虽然扎根于岭南、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决定源于他对区域特质的精准洞察。“番禺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底蕴深厚,沙湾飘色、广东音乐等非遗项目深入人心;更拥有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和高校聚集的优势,大量大学生和新兴创意人才对潮流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林雨后指出,“番禺是文化创新的‘理想试验场’,已经有很成熟的潮玩、体育、演艺装备等产业链,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质,与‘滑动湾区’的理念高度契合,为跨界实验提供了更多落地的支持。”
滑板展示
林雨后也特别提到展览空间对项目成功的关键作用:“越秀・万博和臻位于番禺万博板块核心区域,紧邻番禺大道,人流密集,加上靠近广州南站和长隆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为展览带来天然客流。周边万博广场、天河城百货等商业配套,既满足观众多元需求,也拓展了活动的辐射范围。更重要的是,项目毗邻余荫山房、广东音乐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使展览能与在地非遗资源深度链接,形成‘展地同源’的文化共鸣。”
正如林雨后所言,这种“商业+文化”的双向赋能模式,不仅为越秀・万博和臻增添了文化属性、提升了项目附加值,更以商业空间为载体,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为番禺乃至广州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文化激活空间”的新思路。
作为展览的联合打造方,越秀地产万博·和臻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旨在超越传统商业空间的定位,将这里打造为番禺的城市潮流文化品牌会客厅。通过与‘跨粤文化’这样的创新团队合作,不仅为项目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共同探索一种‘以商业空间滋养文化,以文化活力反哺商业’的新模式。未来,我们期待引入更多此类跨界IP,让这个‘城市会客厅’成为番禺年轻力与文化创造力交汇的持久平台。”
让非遗真正“活”在年轻人中
从2015年创业至今,林雨后带领“跨粤文化”走过近十年,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成为多项原创作品、能走向国际的文化IP,他始终坚守一个目标:让非遗“动起来”“被看见”,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
林雨后将继续带着“文化滑板”滑向更远的未来
谈及个人愿景,林雨后笑着说:“希望有一天,年轻人提到粤文化,能想到我们的粤剧面谱滑板、广彩涂鸦等这些由他们参与创造、能真正走进生活的文化符号。”
在他看来,文化传播没有捷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而他和团队,将继续带着“文化滑板”,在传统与现代的赛道上,滑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番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