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试稿淘汰率!中国编剧现状:9成年入不足10万,头部却拿走80%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9:18 1

摘要:一直以来,编剧都是个很神秘的行业,相较于导演、演员等“同事”,编剧这个职业,能被大众叫出名字的并不多。

一直以来,编剧都是个很神秘的行业,相较于导演、演员等“同事”,编剧这个职业,能被大众叫出名字的并不多。

人们能随口说出知名的导演、演员,却说不出几个知名的编剧。

最近几年,在影视行业遇冷的大环境下,编剧这个曾经的高薪职业,如今也迎来了寒冬。

世人都知道牛马不好干,但实际上,编剧这个职业甚至比世人眼里的牛马还不如。

说好听的叫“创作者”,其实每一个刚入职的新人都是行业里的“廉价劳动力”。

根据编剧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刚入职的小编剧,一般是在大编剧手下干杂活。

大编剧负责大方向和内容的把控,小编剧们则负责具体的码字等工作。

这种集体创作模式,需要整个编剧团队吃住都在一起,几乎和外界隔离。

贺雪是编剧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开始,她对这种集体创作模式心向往之,但是真正开始了,才明白这种模式就是一种剥削。

因为小编剧除了要接受大编剧安排的工作,还得负责给大编剧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甚至还有半夜喝酒陪聊业务。

在这种环境下,贺雪几乎对大编剧产生了一种恐惧,每次一听到外面有动静,心都突突地跳。

可能有人会问,编剧付出这么多,那一定挣得更多吧?

并没有。贺雪干了大半年,在剧本进度一半的时候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了离开,最终拿到手的,只有一开始的三万定金。

即便有人能坚持下去,等到剧本成功变成影视剧,这种小编剧也拿不到署名和分红。

总之就是,活你全干,钱看心情给你点。

当然,这是行业的通病,一些大编剧也是这样熬出来的。

那是不是干到大编剧就能出头呢?

并没有。

毕竟在影视的生态鄙视链里,编剧几乎是最低的那一档。

除非能干到像于正、琼瑶这样,既当编剧又当投资人的。

一般情况下,编剧夹在制片人和导演中间,存在的意义完全就是一个受气包。

不仅如此,关于署名以及创意归属等问题,也是编剧圈内众所周知的疑难杂症。

编剧杨涵曾参加过爆剧《隐秘的角落》的制作,可是仅仅两个多月,她写完了前三集的剧本后,制片人就以不再需要的理由把她解雇了。

当时制片人承诺会把前三集的钱打给她,可一直到剧集上线,她都没收到钱。

看完前三集后,杨涵发现其中很多情节都是自己创作的,如今非但编剧署名没有自己,甚至连两个月的薪资都没拿到。

最终杨涵选择了起诉,前后经历了四年,她才成功打赢了官司。

其实圈内这种事并不少,但像杨涵这样起诉成功的,少之又少。

如果说上面的困境影响了编剧这个职业的发展,那导致编剧行业遇冷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整个影视的大环境不好。

近年来,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直播、短视频、网络游戏,甚至是游乐场、剧本杀、密室逃脱等,都能对影视观众产生分流。

最简单的例子,二十年前,中国影视多是男女观众都喜欢的主题,比如四大名著、各种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等。

而最近这几年,影视行业几乎全是以女性向为主,提到“煲剧”,人们都默认是女孩子的娱乐方式。

这其中,网络游戏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年轻男性群体时间被网游、手游以及各种新型娱乐方式占据,影视受众锐减。

而编剧这个职业,抛开影视行业,好像没有什么就业渠道了。

用户变少,从业者的寒冬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说现在短剧市场规模巨大,而且发展潜力也巨大吗?

这话倒是不假,但可惜的是,目前短剧行业的编剧和传统的编剧还真不是一回事。

短剧要求编剧写出“强人设、强冲突、快节奏”的剧本,而且往往只能给你几天的时间,只注重剧本的商业性。

2023年短剧行业狂飙期,头部编剧单月收入可达百万级。

这主要是依赖平台的“量产”模式。平台按照单剧本收,头部编剧月产3-5个剧本没问题。

部分顶级编剧甚至还能拿到爆款分成。比如改编《乡下来的千金小姐》等S级剧本,年收入甚至可以突破500万元。

当然,能年入百万的头部编剧,也只占到行业约5%,大部分是平台签约的总编或者工作室主理人。

腰部编剧年入30-100万,依赖爆款分成。

更多的是编剧属于80%的长尾,年入不足10万,只能拿到底薪和零星高稿费。

传统编剧行业的收入同样在2023年达到顶峰,头部编剧凭借爆款能实现财富跃升,而新人仍然在底薪和高淘汰率中挣扎。

与短剧编剧相比,传统电影电视剧的编剧,更擅长的是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打磨剧本,除了商业性,编剧可能更看重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差距不亚于跨行转业。

所以即便短剧的风很大,但能从传统编剧转型短剧编剧的始终是少数。

浙江一家影视公司的老板就发现,哪怕是之前公司里很优秀的编剧,在转型写短剧后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产出的作品很难出现爆款。

但是不管是短剧编剧还是传统编剧,2025年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就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工业化量产”,头部编剧垄断资源,新人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而且与2023年相比,头部编剧收入几乎是腰斩。

比如2023年头部编剧年收入500万,是新人5万年收入的100倍。

到了2025年,头部编剧年收入200万,新人仍然是5万,头部仍然是新人的40倍。

当下的编剧行业,外有大环境的整体下滑,内有同行之间的勾心斗角,曾经这个神秘的高薪职业,如今正在遭遇一次“强降温”。

与好莱坞编剧行业相比,中国编剧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说白了也就是只是个“文字代工”,没有话语权。

制片方可以随意修改剧本,30%的编剧甚至连署名权都没有。

相比之下,好莱坞编剧简直太令人羡慕了。

他们不仅有编剧工会制定行业标准,更是规定了原创剧本最低报酬7.26万美金,分账比例10%-20%。

创作方面也有主导权,编剧可参与选角、分镜,还可以根据市场反馈调整剧情走向。

好莱坞顶级编剧,比如《权力的游戏》编剧,单剧收入甚至能超千万美元,还可以额外享受流媒体重播分成。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优质作品是真的能给人心灵上的冲击,是真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尤其是像82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历经40多年,依旧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而当下的剧集,除了套路化,就是特尴尬。

或许真的如一个老编剧所说的那样: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别做编剧,有很多东西你没经历过,真的写不出来。

这句话,送给想做编剧或者正在做编剧的每一个人。

来源:李砍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