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专题 |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报道(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8:39 1

摘要: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在迈向传播阻断进程中,如何及时发现有限的传播风险并实施精准、有效干预成为重要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展了“血吸虫病

■ 建立精准防控体系 推进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进程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在迈向传播阻断进程中,如何及时发现有限的传播风险并实施精准、有效干预成为重要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展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与精准防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血吸虫病传染源精准识别技术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吸虫核酸检测技术,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血吸虫病原体自动识别技术研究,研制了血吸虫病检测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3项,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和水平。(2)血吸虫传播途径阻断技术研究,研制了钉螺调查卫生行业标准,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识别钉螺技术,创新了黑色地膜覆盖灭螺、碳酸氢铵地膜覆盖灭螺、烂泡地排水灭螺3项灭螺技术与实施规范,评价并推广新型植物灭螺药——4%螺威粉剂,为各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提供了适宜技术和产品。(3)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精准评估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血清学模型与血吸虫病负担的疫情精准评估体系,研发了基于哨鼠、仿生膜等2项环境风险监测技术,并运用生态位模型、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数理模型建立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与预测技术,为及时响应、精准干预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提供了技术支撑。(4)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精准防控体系建立与应用,构建了包括血吸虫病消除技术规范体系、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防治信息管理体系在内的精准防控体系。以上体系在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形成了以风险因素为导向的精准监测、精准干预和精准管理的血吸虫病精准防控范式。

项目组表示,本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染源检测技术及疾病负担评价、血吸虫中间宿主控制技术、传播风险评估技术与精准干预对策4个方面。在当前人及家畜传染源新发和重复感染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防治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或延缓其病程,将是今后拟加强的研究方向。

■ 构建幽门螺杆菌个性化诊疗体系 助力胃癌防控事业发展

根除幽门螺杆菌(Hp)是降低胃癌发病最为可控的因素,但多年来大规模经验性、盲目的反复根除甚至不正规治疗,已造成抗生素严重耐药、根除率显著下降、医疗资源浪费、患者身心受损等临床难题。为此,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郜恒骏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幽门螺杆菌个性化诊疗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20年探索”项目,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应用牵头研发的生物样本技术国家标准(GB/T 37864)及国际标准(ISO 20387),建立了30 000例Hp感染胃黏膜病变队列、(耐药)菌株库及组学大数据库,通过CNAS-ISO 20387国际认可;构建了我国最新Hp流行病学、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地图并发表了最新抗生素耐药率,率先提出Hp地区诊疗个性化“中国观念”,被2021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Hp全球指南采纳。(2)基于克拉霉素多个新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A2142G、A2142C、A2143G)成功开发了Hp23SrRN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精准检测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关键抗生素克拉霉素耐药基因,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创新特别审批;率先提出首战即决战“中国方案”,被列入《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马斯特里赫特Ⅵ/佛罗伦萨共识报告》。(3)构建了Hp个性化诊疗整体解决方案;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Hp球形变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提高了检测准确度;结合Hp、宿主等因素,将Hp一线治疗关键抗生素克拉霉素与2-3线治疗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突变检测、Hp球形变检测、宿主基因多态性检测等完美整体组合,极大地提高了首诊及难治性患者的根除率。(4)构建了Hp个性化诊疗特色门诊方案;秉持一切“以根除Hp防控胃癌为中心(C)”,打造高标准Hp相关胃黏膜“生物样本库(B)”,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学科建设(D)”,产生高质量核心专利及产品“转化研究(T)”,最终实现Hp及耐药菌株等早筛早诊与个性化诊疗的“精准医疗(M)”,走通从“需求”到“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快速转化研究,有效解决临床患者问题,形成了Hp-CBDTM学科建设新模式,向全国推广。

项目组表示,虽然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功,还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仍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并实施全方位推广,加强研发与转化研究。

■ 洞悉慢性炎症的发生机制 助力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慢性炎症是多种代谢性相关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抑制过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成为多种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新策略。为此,温州医科大学梁广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调控慢性炎症防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和新药研究”项目,历时10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抗炎治疗提供了新机制、新靶点和候选新药。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阐明慢性炎症触发机制,相继揭示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中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触发慢性炎症的细胞膜上受配体机制和分子过程。项目组揭示了饱和脂肪酸和oxLDL结合细胞膜上MD2蛋白触发炎症的分子机制;揭示了高血糖触发炎症的AGEs-MD2受配体机制和分子过程;揭示了血管紧张素Ⅱ结合MD2蛋白触发炎症的分子机制;提出“代谢相关分子模式”的新定义,为代谢性慢性炎症提供了更精准的描述。(2)发现慢性炎症调控靶点,阐明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中慢性炎症的多个胞内信号调控蛋白,提供了多个潜在靶点。(3)开展抗炎化合物防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药学研究和新药发现,获得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化学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相关成果在Nat Comm、Cir Res、Diabetes、eBioMedicine、J Med Chem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了8篇代表性论文,总计被他引663次,多次被Nat Review、Diabetes等期刊专文评价。相关成果还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研发已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1类候选新药多个。

项目组表示,该项目从慢性炎症触发、调控和干预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发包括C66在内的多个具有高度成药性的、靶向炎症调控蛋白的新化合物,作为化学1类候选新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已处于不同程度的临床或临床前研发阶段,未来将持续推进这些具有成药潜力化合物的新药研发工作。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