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无人机 “职业刷机人” 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警方重点打击,此类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解除无人机禁飞区和限高设置,为 “黑飞” 提供便利,已形成隐蔽的灰色产业链。以下从案件特点、法律依据、技术手段及社会危害等方面展开分析:
近期,无人机 “职业刷机人” 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警方重点打击,此类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解除无人机禁飞区和限高设置,为 “黑飞” 提供便利,已形成隐蔽的灰色产业链。以下从案件特点、法律依据、技术手段及社会危害等方面展开分析:
上海首案:技术伪装下的非法牟利2025 年 9 月,上海闵行警方侦破全市首例职业提供无人机破解服务案件。犯罪嫌疑人薛某以 “无人机维修调试” 为幌子,通过境外非法软件 “SkyBreak” 提供 “代破解” 服务。该软件采用 “一机一码” 激活机制,可伪造大疆服务器证书、篡改 GPS 定位数据,使无人机 “误认为” 处于适飞空域。薛某通过发送软件、远程控制等方式完成 27 次破解,非法获利 2 万余元,最终因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依法刑事拘留。隐蔽的沟通与交易网络破解者在闲鱼等平台使用 “穿云服务”“极限借高”“越狱刷机” 等黑话招揽客户,仅在买家主动咨询时通过微信、QQ 等私下渠道提供服务。交易多采用微信转账、支付宝红包等方式规避监管,单次收费 500-1500 元,部分商家还提供 “保飞 3 个月” 的后续服务。跨区域产业链与技术源头破解软件和激活码主要来自境外,国内 “刷机人” 多为中间商。例如,成都陈某案涉及 5 台无人机、非法获利 3 万元;浙江陈某强案累计破解 200 台,形成 “破解 - 销售” 完整链条。此类案件呈现 “境外开发 - 境内代理 - 终端使用” 的跨境特征,给执法带来挑战。刑事罪名的明确适用根据《刑法》第 285 条,提供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可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无人机飞控系统属于 “计算机信息系统”,即使未实际飞行,破解行为本身即构成犯罪。上海宝山区法院 2023 年判决的全国首例案件中,被告人因破解禁飞限制被认定为非法侵入系统罪,成为司法标杆。行政法规的多重约束实名与报备制度:所有无人机需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caac.gov.cn)实名登记,并通过 “随申办市民云” 报备飞行计划。飞行限制条款:《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管制空域未经批准飞行可没收设备并罚款;2026 年实施的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对违规者处以拘留。商家责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事件信息管理办法》要求,发现破解行为需 72 小时内上报,隐瞒不报最高罚 10 万元。破解软件的核心机制主流破解工具如 “SkyBreak” 通过以下方式突破限制:数据篡改:修改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地理围栏和高度参数,使禁飞区提示失效。证书伪造:模拟官方服务器证书,欺骗无人机接受非法指令。远程激活:用户仅需提供设备 SN 码,10 分钟内即可完成破解,全程无需物理接触。技术滥用的现实危害公共安全威胁:2025 年某机场净空保护区内,被破解的无人机导致多架航班延误;若失控可能撞击民航客机或重要设施。隐私与国家安全风险:破解后的无人机可非法拍摄军事基地、政府机关等敏感区域。2021 年罗某因拍摄军舰机密被判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监管体系失效:破解行为架空实名登记和飞行报备制度,使无人机轨迹难以追踪,增加社会治理难度。专项行动与技术防控警方通过 “净网 2025” 专项行动,重点监测交易平台 “越狱”“刷机” 等关键词,利用大数据分析破解软件传播路径。例如,上海警方通过异常飞行投诉锁定薛某,查获其电脑中存储的 27 份破解记录。此外,无人机厂商如大疆通过固件升级强化安全验证,被破解设备可能面临永久锁定。法律后果与成本测算个人层面:用户使用破解软件飞行,设备将被锁定,且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以成都为例,2025 年该类案件平均刑期 11.3 个月,罚金中位数 8000 元。商家层面:提供破解服务的 “刷机人” 最高可判 7 年有期徒刑。薛某案中,其 27 次交易获利 2 万元,但面临的刑事处罚远超经济收益。合法飞行的正确路径合规流程:飞行前通过 “随申办市民云” 等平台报备,确认空域限制和高度要求。技术支持:选择官方授权的维修渠道,避免使用第三方破解工具。大疆等厂商提供的固件升级工具(如 DJI Assistant 2)可确保安全性。举报途径:发现可疑破解服务可通过 12377 平台或当地网警举报,共同维护空域安全。来源:鲸鱼一点号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