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仅半年时间,香港就有200家餐饮店倒闭,老字号成了其中的“重灾区”。曾经那些承载几代人回忆的名字,接连贴上“结业告别”的字条,令人唏嘘。
香港餐饮行业的“寒冬”成了许多港人的集体记忆。
仅仅半年时间,香港就有200家餐饮店倒闭,老字号成了其中的“重灾区”。曾经那些承载几代人回忆的名字,接连贴上“结业告别”的字条,令人唏嘘。
许多人不解,香港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怎么突然就不灵了?难道消费者真的不爱老味道了吗?
其实,答案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老字号大规模倒闭背后,是消费升级的风暴,是成本高企的无奈,更是餐饮行业整体转型中的阵痛。
很多人对老字号餐厅有感情。
小时候全家去吃的那家烧味店、和同学聚会的那家茶餐厅、结婚宴请的那家酒楼……这些老店不仅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几代香港人生活的缩影。
但现实很残酷:单靠情怀,支撑不了生意。半年200家倒闭,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过去,港人对“老味道”有天然的亲近感。许多店铺靠着独家配方和几十年的口碑,坐镇一方。
但现在,餐饮早已不是“只要好吃就行”。
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尤其是90后、00后,更看重用餐体验,环境要有氛围,服务要人性化,社交属性要拉满。
老字号的模式,却还停留在上世纪:昏暗的灯光、狭小的卡座、服务员脸上的“老香港脾气”,和当下的消费习惯格格不入。
在社交媒体主导的今天,“吃饭”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年轻人吃一顿饭,要发朋友圈、拍短视频、集打卡、拼体验。
网红餐厅以高频创新、主题装修、互动营销,牢牢吸引住了新消费人群。
反观老字号,连菜单都没更新过,装修还是几十年前的风格,难怪会被年轻人“嫌弃”。
回头看看香港老字号的菜单,不难发现很多都是“祖传配方”,几十年不变。的确,这种坚持是老店的底气,但也是最大短板。
市场变化太快,消费者口味不断变,健康、轻食、跨界、网红、限定……这些新概念层出不穷,老字号却往往不愿尝试。
以近年大热的“网红甜品”为例,许多新品牌每月推新品,联名、限时、搞活动,经营思路灵活多变。
老字号还在守着那几道传统甜品,包装也老气横秋,连外卖、线上渠道都跟不上。
这样的产品力,怎么和新兴品牌抢市场?
香港餐饮业的成本有多高?租金、人力、原材料,样样都在涨。
以市区为例,一家普通餐厅的月租轻松过十万,人工成本更是比内地高出一大截。加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老字号的经营压力巨大。
如果把成本转嫁到价格上,客人自然流失。新闻里不乏“1500元一盘海胆、950元一份牛肉”的天价案例。
消费者不是傻子,吃顿饭比北上深圳、广州还贵,何必留在香港?
可如果不涨价,利润被成本吞噬,最后还是亏本。老字号夹在“高价没人来、低价不赚钱”的两难中,进退失据。
老字号习惯“酒香不怕巷子深”,靠老顾客、熟人介绍、口碑积累。
但今天的流量逻辑是:曝光=流量=生意。
短视频、探店、直播、点评、团购、社群,哪一个不在抢流量?年轻人吃饭前刷一轮小红书、抖音,连去哪家餐厅都被“种草”决定了。
老字号却还停留在“等人上门”,结果只能看着客流一天天减少。
疫情之后,外卖成了香港餐饮新的增长点。
许多新品牌靠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活得风生水起,老字号要么不懂如何做线上,要么压根不愿意转型,结果错失了转型窗口。
很多人以为,倒闭的是老字号,是“老东西跟不上新潮流”。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餐饮业整体下滑,甜品店半年倒闭300多家,连网红店、“主理人”餐厅也难逃关门命运。曾经一夜爆红的“脏脏包”,如今也没人吃了。
这不仅是个别老字号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挑战。游客回流低于预期,本地消费外流成风。
越来越多港人北上深圳、广州消费,既便宜又新鲜。香港本地餐饮,既无价格优势,也无创新体验,生意自然越来越难做。
有人总觉得,老字号就是城市的脸面,关一家少一家。情怀当然重要,但生意归根结底要拼市场。
老字号的“老味道”,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慢慢变成“老回忆”。
守成不易,创新更难。香港有些老店也在尝试转型,比如扩展外卖业务,改造店面,推出新菜品,甚至做短视频宣传。
事实证明,凡是愿意主动拥抱变化的老字号,活下来的概率都更高。那些始终不变、拒绝创新的店铺,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半年200家倒闭,是危机,更是机会。香港餐饮业要想重振旗鼓,首先要认清消费升级不可逆。
年轻人要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体验和参与感。老字号需要“守正创新”,既保留传统,也敢于融合新潮流。
其次,数字化转型不能再拖。线上营销、外卖服务、社交互动,这些都是新餐饮的标配。
谁能先把流量抓在手里,谁就能多一条活路。老字号不必一味模仿网红店,但必须学会用新方式和消费者对话。
最后,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要跟得上市场。既要降低运营成本,也要根据目标客群合理定价。
高价不是罪,前提是你能给出与之匹配的价值;平价能走量,但管理要精细,服务要跟上。
香港的老字号,是这座城市烟火气的见证。
但在消费升级、行业洗牌的大潮下,情怀只能打动一部分人,真正让生意活下去的,还是对市场的适应力。
守住老味道,敢于创新升级,主动走进新消费时代,老字号才有机会穿越低谷。
未来的香港餐饮,或许不是“谁更传统谁赢”,而是“谁能更好满足今天的消费者,谁就能守住明天”。
倒闭潮不是终点,只是淘汰赛的开始。那些活下来的老字号,或许不是最老的,但一定是最会变的。
你怎么看待那份老味道的情怀?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来源:知名品牌大面积关店!网友唏嘘:童年最爱——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冷法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