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家16岁的女儿昨晚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不是死于意外事故,而是长期生活在“望女成凤”的家庭压力下。这对靠体力活养家的父母,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却迫切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打骂成了家常便饭。这个花季少女最终选择了永远离开这个对她而言充满压力的
邻居家16岁的女儿昨晚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不是死于意外事故,而是长期生活在“望女成凤”的家庭压力下。这对靠体力活养家的父母,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却迫切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打骂成了家常便饭。这个花季少女最终选择了永远离开这个对她而言充满压力的世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超过3万名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达到14.8%。
这个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人满为患,甚至出现了“儿童精神科爆满”的热搜话题。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再是偶发案例,而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全球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约20%的10至19岁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相关调查也证实,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挣扎的年轻生命。
那个16岁女孩的经历并非个例。最高人民法院近年发布的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中,有许多类似情境。家庭暴力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殴打,还包括经常性谩骂、恐吓等精神侵害行为。
很多父母像这个女孩的家长一样,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正在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
更严重的是,家庭暴力可能会造成代际传承。在北京红枫心理咨询中心反家暴项目负责人侯志明看来,“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孩子多会继承暴力倾向,使家庭暴力出现代际传承”。
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复制父母的暴力行为模式。
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人认为“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烦恼”,却忽视了青少年面临的多重压力。
学业压力是首要因素。对于许多青少年而言,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因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人际关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不好同学关系,没有同伴愿意交往,感到孤单,这些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当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或心理问题的信号时,他们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
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有偏见,害怕被贴标签、被歧视,影响未来升学就业,因此拒绝向专业人员求助。
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已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学校应坚持“五育并举”,真正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丰富学生成长体验。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建设心理辅导室,做好心理普测和筛查。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父母需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家长应该以平等态度沟通,避免过度施压。
对于青少年自身,当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运动、音乐或写日记释放压力,接纳负面情绪但不沉溺。主动与信任的人分享心事,避免压抑情绪;若问题持续,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那个16岁女孩的悲剧发生后,她的父母跪在地上痛哭失声。此刻他们才明白,爱不是通过暴力表达的。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教育部已将每年5月设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共青团中央也开发了“青听益站”全国12355网络平台。这些举措标志着我们开始直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而不是在暴力和压力下成长。
来源:爆头阁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