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砸29亿增购15架F-35,FCAS拖到2050,欧洲防务自主受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6:51 1

摘要:德国最近又敲定了一笔大额军购:国防部计划追加采购15架F-35A隐身战斗机,算上之前已经订好的35架,未来机队总数将达到50架,整个合同总值高达29亿美元。

德国最近又敲定了一笔大额军购:国防部计划追加采购15架F-35A隐身战斗机,算上之前已经订好的35架,未来机队总数将达到50架,整个合同总值高达29亿美元。

这笔订单已经进入流程,接下来要提交德国议会预算委员会审议批准。国防部在内部文件里写得很明白,必须在首批订单基础上继续增购,才能满足当下的防务需求。

不过这事不是突然定的,今年7月就有类似传闻,但当时多位高层消息人士都出面否认了,如今传闻落地,背后全是地缘政治与工业现实的拉扯。

德国非要追加买F-35,核心原因就两个:一是有必须完成的"核任务",二是欧洲自己的战机项目彻底指望不上。

作为北约"核共享"机制的参与国,德国得负责搭载美国储存在境内的B61战术核弹,这是硬性义务。

但现在执行这个任务的"狂风"战斗机已经老旧,很快就要退役,而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F-35A通过了搭载这种核弹的认证,没有第二个选项。

"狂风"战斗机

更关键的是欧洲自己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项目彻底掉了链子。

这个由德法主导、西班牙后来加入的项目,本是欧洲防务自主的象征,原计划2040年就能服役,但现在别说服役,连推进都成了难题。

德法在项目里吵得不可开交:法国有航母,想要能上舰的机型还得能发射核巡航导弹;

德国没航母,只需要能投核弹的陆基型号,不愿为舰载版掏钱;西班牙又想要能在两栖攻击舰上垂直起降的版本,三方诉求根本拧不到一块。

分工问题更没共识,法方提议达索和空客各占50%份额,德方却觉得要算上空客西班牙分公司的份额,双方互不相让。

达索航空公司CEO早在2021年就泼了冷水,说2040年服役的目标根本不可能,项目已经陷进泥潭,能在2050年代用上就不错了。

今年9月甚至有报道说,因为和法国的分歧实在解决不了,德国国防部官员都在考虑彻底退出FCAS项目。自家的战机指望不上,核任务又不能等,只能回头接着买美国的F-35。

F-35

有人问,欧洲不是有"台风"战斗机吗?为啥非得买美国的F-35?答案很简单:性能差着代差,根本没法比。

从核心的隐身性能来看,F-35的雷达反射面积(RCS)只有0.001平方米,差不多和一只飞鸟一样,现代防空系统很难发现它;

而"台风"的雷达反射面积是0.1平方米,是F-35的100倍,在先进防空网面前基本就是"明靶子"。

更关键的是作战系统的差距。F-35搭载的分布式孔径系统(DAS)能让飞行员360度无死角观察战场,还能接入北约的联合全域指挥系统(JADC2),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是"台风"这种四代机完全不具备的。

虽然"台风"的采购成本和F-35差不多,但在实战中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德国国防部的内部评估说得很直白,面对俄罗斯的S-400、S-500防空系统,只有F-35能具备突防能力,"台风"根本顶不住。

s500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

这也是为啥F-35能在欧洲横扫订单,比利时、瑞士这些国家都选了它,不是欧洲国家不想支持本土产业,实在是技术差距太大,打仗的事容不得情怀。

德国这15架F-35的订单,看似是一国的军购选择,实则给欧洲防务自主捅了个大窟窿。

最直接的就是技术依赖的恶性循环。截至2025年,欧洲国家已经订购了600多架F-35,占这款战机全球出口量的56.7%。

现在德国追加采购,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原本等着FCAS的国家也在重新评估战略,很可能跟着买F-35。

而买的越多,对美国的依赖就越深。F-35的维护、升级全得靠美国,它的"自主后勤信息系统"(ALIS)会实时回传战机的使用数据,核心代码完全由美国掌控,德国连修改的权限都没有。

之前闹过的"致命开关"争议不是空穴来风,一旦美国限制技术支持,这些战机可能就没法正常作战。

这对欧洲本土军工更是沉重打击。德国空客在"台风"项目里承担40%的生产任务,之前2025年10月批准的20架"台风"采购案,能创造3000个高科技岗位。

但长期来看,F-35会不断挤压"台风"的市场空间,捷克就已经买了F-35,停了对瑞典"鹰狮"的租赁,现在"鹰狮"的用户只剩两个国家了。

德国也想过平衡,搞了个"双轨策略":一边买F-35,一边给"台风"升级电子战系统、研发无人僚机,想保住本土产业链。

但这终究是权宜之计,高端战机的核心技术话语权,正在一步步滑向美国。

不过德国这单生意也不是稳赚不赔,前面等着三个大深坑,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

首先是钱的压力。F-35看着单价不算离谱,但全寿命周期成本高得吓人,一架要6.2亿美元,而"台风"只要3.8亿美元。每小时飞行成本更夸张,F-35约4.5万美元,是"台风"的3倍。

德国2022年设立的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要同时养F-35采购、"台风"升级和FCAS三个项目,

2025年10月批准的70亿欧元军购里,37.5亿给了"台风",11.3亿搞电子战升级,剩下的钱要支撑F-35的后续投入,根本不够用,未来肯定要在预算里挤更多钱出来。

国内政治也绕不过去。社民党等左翼政党一直反对过度依赖美国,多次批评政府不该放弃FCAS。

现在订单要过议会审批,这些政党很可能会提出附加条件,要求明确FCAS的替代方案,审批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最要命的还是地缘风险。美国的对欧政策说变就变,要是未来要求德国增加驻军费用,或者以技术安全为由限制F-35的弹药供应,德国的核威慑能力直接就成了摆设。

2025年3月曝光的"致命开关"争议已经引发公众质疑,就算现在买了,未来能不能放心用还是个未知数。

更别提俄罗斯的反制了。如果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部署新型电子战系统,可能会削弱F-35的隐身优势,到时候德国还得再花钱买反制装备,陷入"买装备-被反制-再买装备"的循环。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德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已经80多年没能完全独立研制战斗机了。这背后,是欧洲军工体系的逐渐衰落。

德国增购F-35的选择,本质上是把理想让给了现实。欧洲喊了多年的防务自主,在F-35的订单面前不堪一击——不是不想自主,是真的没能力在短期内搞出能对抗F-35的战机。

FCAS项目的困境早已说明,欧洲国家在利益协调、资源整合上存在系统性问题,连一个战机项目都吵得不可开交,更别提构建统一的防务体系了。

现在的德国,就站在十字路口:买F-35能解燃眉之急,却把防务主动权交了出去;坚持搞FCAS,又要面对至少20年的空窗期,根本等不起。

这15架F-35的订单,既是德国空军现代化的里程碑,更是欧洲防务格局的风向标。

它标志着欧洲在高端装备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又深了一层,而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欧洲自主防务梦",恐怕还要在现实里躺更久。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