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创新何以成为城市规划学研究的对象引出思考,通过理论辨析与实证检验,旨在厘清创新研究的空间转向脉络,辨析创新活动具有的空间维度,思辨空间规划可干预创新的学理基础。从梳理创新研究脉络切入,厘清从1970年代开始创新研究产生3个空间转向派别,包括创新经济地理、
本文从创新何以成为城市规划学研究的对象引出思考,通过理论辨析与实证检验,旨在厘清创新研究的空间转向脉络,辨析创新活动具有的空间维度,思辨空间规划可干预创新的学理基础。从梳理创新研究脉络切入,厘清从1970年代开始创新研究产生3个空间转向派别,包括创新经济地理、创新城市地理、创新空间建设的研究。从中辨析出创新活动具有空间集聚、空间网络、空间培育3个空间维度,并以广州为例进行实证检验。
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J)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经历沉寂与复兴,逐渐形成创新经济研究,其中构建起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创新研究同频共振,共同演化形成创新经济地理研究,包括基于计量范式的区域创新研究,解释区域创新发生机制——产业区、产业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紧随创新经济地理研究,扩展产生创新城市地理研究,包括城市创新等级体系研究、城市创新网络研究、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特征研究。创新空间建设研究立足于空间培育创新的政府行动,主要是1980年代以来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创新城区营造(图1)。
图1 | 创新研究空间转向的三个派别
创新研究之所以产生空间转向,归因于创新活动具有空间维度。第一,无论是以创新解释区域经济、探析区域创新绩效差异及影响因素,还是解释区域创新发生机制,都是立足于创新会集聚在特定区域,区域之间创新存在差异;同样,城市创新等级体系、城市创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立足于创新在城市间与城市内部集聚分布。第二,全球—地方多尺度创新网络、城市创新网络研究,立足点在于创新会在区域间、城市间结成网络。第三,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城区营造研究所立足的空间维度鲜明而独特,是政府以空间培育创新。由此,归纳出创新活动具有空间集聚、空间网络、空间培育3个空间维度(图2)。
图2 | 创新的三个空间维度
空间集聚是创新活动最显著的空间维度,归因于地理空间邻近效应。(1)集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应商、人力与人才市场等,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降低创新成本;(2)集聚有利于结成本地网络,进而形成集体学习,促进知识与信息流动、技术合作;(3)集聚会带来经济正外部性,形成本地技术溢出、衍生创业等;(4)集聚利于面对面交流,形成创新思想、创新点子的碰撞,特别是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分享、传播与扩散。
广州是珠三角城市创新等级体系中的极点城市。研究利用2thinknow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年度报告数据,以及发明专利、发表论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均反映出珠三角城市创新呈现三级体系(图3)。广州、深圳处于第一等级,各项指标均远超珠三角其他城市,二者对比来看,广州科研创新优于深圳,深圳产业创新强于广州(表1)。
图3 | 珠三角城市创新等级体系
表1 | 珠三角城市创新指标统计一览
研究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反映产业创新,发表论文反映科研创新,发明专利相对全面地涵盖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各类主体的创新行为,通过空间落点核密度分析,刻画广州创新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中心+东部”并立结构——中心城区创新连绵区、东部地区创新集聚带(图4)。
图4 | 广州各类创新分布核密度分析
利用发明专利数据进行精细化测度,广州共识别出53个“创新空间单元”,可划分创新集聚区(科教引领型、创业孵化型、商务办公型)、创新片区(科教片区、连片园区、商务片区)、外围创新点(独立主体、独立园区、TOD节点)3个等级、9种类型(图5,图6)。
图5 | 广州市创新空间格局:三级
图6 | 广州市创新空间类型:九类
空间网络是创新活动另一共识性空间维度,归因于创新活动具有开放性,会形成知识、技术与信息的互动与流动,包括双向互动也包括单向流动,有正式形式也有非正式形式,包括“全球—地方”多重尺度,由此创新主体间会结成网络,同时因为创新主体有地理空间位置,自然会以空间网络呈现出来。创新网络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协同创新、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流动、企业分支与研发分包,而创新网络的结成又在于地理、制度、组织、认知等多维邻近。
利用发明专利申请合作数据,对珠三角的城市创新网络进行刻画,联系度前五的两两关系为深莞、广佛、广深、广莞、深惠,总体呈现广佛都市区、深圳都市圈(深莞惠)两个都市区(圈)格局,二者之间又相互交织(图7)。广州、深圳是珠三角加权中心度最高的城市,广州略高于深圳。以广州为中心的创新网络中,网络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以深圳为中心的创新网络中,网络主体则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导,以企业—企业为主要的网络联系形式,展现了二者在网络结构中的不同角色。
图7 | 珠三角城市创新网络格局
以53个“创新空间单元”为节点,利用发明专利申请合作联系,对广州创新网络进行刻画发现。相比较区域层面,在广州内部的创新网络中,民营企业表现出相对多的主导性,这说明广州已经成长起来一批创新企业,但主要是在广州内部结成创新合作,区域影响力、扩散力相对较弱。广州总体形成“三心”协同的“核心—边缘”创新网络空间结构(图8、图9),广州科学城以民企为主要网络主体,五山—石牌科教创新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网络主体,天河—越秀东商务办公区的网络主体则是国企占比最大。
图8 | 广州市创新拓扑网络结构
图9 | 广州市创新空间网络结构
空间培育是本文新增辨析的空间维度,根植于政府以空间培育创新的实践行动,理论基石在于政府是创新发生的重要作用者。一是创新系统、“官产学”三螺旋模型、产业集群创新等理论均认识到,政府的创新投入、创新政策直接影响着创新发展;二是创新的投入—产出模型表明,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政府是创新投入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如此。在广州,广州科学城展现了政府以空间培育创新的成功案例。
广州科学城于1992年规划、1998年正式启动建设,设立之初就以创新为导向,是广州市政府谋划的科技园区,具体交由广州开发区实施。已经是广州53个创新空间单元中排名第二的创新集聚区,是广州创新空间网络核心的“三心”之一,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合作联系加权中心度均仅次于五山—石牌科教创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市登记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位列广州53个创新空间单元第一;而发表Web of Science检索论文仅197篇。由此可知,广州科学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产业创新为主导。
利用企业大数据建立大样本分析可知,广州科学城形成一条中小企业本地培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图10);结合深度调研企业的小样本分析发现,留学人员创业、广州市体制内人员创业是最主要的创新创业源头。
图10 | 广州科学城企业构成统计分析
进一步揭示创新发展机制在于:政府创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在广州科学城建设孵化载体,逐渐形成孵化器的集群化发展;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人才吸引力与人才禀赋为广州科学城带来创新创业源头;更重要的是,集聚效应进而演化形成本地创新创业生态,这又反过来形成良性的循环动力,进一步促进了创新创业(图11)。
图11 | 广州科学城的创新发展机制
第一,辨析出创新研究形成3个派别的空间转向,既有研究已有对创新空间研究进行文献断代划分、计量分析等,本文基于学科差别与融合的派别建构,是新的思辨视角与结论。第二,辨析出创新活动具有3个空间维度,空间集聚与空间网络是创新地理研究已经具有共识的空间维度,空间培育是新增辨析的空间维度,尤其具有城市规划学理意义。第三,以广州实证展示了创新的3个空间维度,以多元数据测度城市创新空间格局,技术方法具有可复制性,相关结论对认知广州及珠三角的创新空间格局亦有地方价值。进一步展望来看,创新不仅越来越被城市规划学者所关注,创新空间规划也正在成为城市规划实务的一项新型内容,城市规划学科应以创新的空间培育维度为基石,建构“创新空间规划学”,应该包括“规划的创新空间研究”和“创新空间规划的研究”两个方面。
本文撰稿:李刚 王世福 袁奇峰
原文介绍
《创新的三个空间维度:理论辨析与实证检验》一文刊发于《城市规划》2025年第8期,第27-39页。
【doi】10.11819/cpr20250803a
李 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公派访问学者。
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珠三角创新城区空间模式及发育机理研究——基于‘创—城’融合视角”(5240806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集群—产城创’视角的创新空间类型与模式研究——以珠三角为例”(2023M73112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基于‘创新空间单元’的广佛都市区创新网络及邻近性机理研究”(GD24YGL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健康校园建设与评估研究”(2024ZYGXZR048)共同资助。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即可下载阅读全文。https://kc.cnki.net/detail/article?id=G/weqMdD4qv4vDjrCLdIl0qLeOPmTM9+lmnln94cahIvnj4po7PJe7SH+WkZLxi5Kxw18rLNG5ejh07izk68CISZJ1u+/uSpOfZvVL5ssKzGt/quY+7hjhULnIqOg5gZee+uCrvurGDA0fNT2c6TAZCTtczjiheMVCWbulxREYohPB0B9Ad1KrDDCoZyKHOUJR26LdDZZSgoMCjWK+SqSyTuRPBEWC9LBFXNGbd0e0acCMF3mPMACxl5uySantJB2Ne6NhHuEIqimPV4guJ46f1X94aRXqvo6hew+U7KfAl6pQ9EXLNZKDt0ADSaCkapEFIioBknnK6XVhep1bIbRVBEr/GnOxzlOk6TRHsec5Sp3eMYEB9oakm74F8K2V5bc9o54i6qeiywFoMuuK4YZw==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来源:城市规划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