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脑虽然只占体重的百分之二,却消耗着全身约五分之一的氧气。脑血管就像输送氧和营养的高速路,一旦出现狭窄或流速减慢,神经元最先“吃不饱”,反应速度、协调性、记忆力都会跟着打折扣。
很多人常说,最近总是头晕,眼前一黑、手脚发麻、反应变慢,就觉得是老毛病犯了。但在医生看来,这种情况常常和“脑供血不足”有关。
尤其是年纪大了之后,大脑的血流量下降得比想象中更快,如果不留意,早期的小毛病可能就会拖成大问题。
医学上把长期脑部血流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脑细胞缺氧的一类状态叫“慢性脑供血不足”,这名字听着挺平常,却是很多中风、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的前兆。
人脑虽然只占体重的百分之二,却消耗着全身约五分之一的氧气。脑血管就像输送氧和营养的高速路,一旦出现狭窄或流速减慢,神经元最先“吃不饱”,反应速度、协调性、记忆力都会跟着打折扣。
早期的表现通常不明显,比如早上起床后容易眩晕、动作慢、走路不稳、偶尔手指麻、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比以前慢半拍。这些情况一开始挺容易被忽略,很多人以为是劳累或睡眠不好,其实脑供血量已经开始下降。
在国内做过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调查,发现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医生解释,这种状态如果长期存在,会使脑细胞长期缺氧,功能慢慢退化。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形成动脉硬化,血管内壁变厚,血流被阻,脑部供血就更难维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早期只是头晕,过几年却发展成记忆障碍或脑萎缩。
要改善这种状况,靠吃药只是治标不治本。生活习惯才是真正影响血流的关键。医生都强调,要想让大脑血流保持顺畅,必须让身体“动”起来。
运动能刺激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让血液能更顺畅地输送到脑部。
研究显示,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的人,比如快走、骑车、太极,脑血流量平均比久坐人群高12%。长期坚持的人,认知功能下降速度会明显变慢。动得多,血管壁弹性保持得好,大脑自然不缺“粮”。
不过运动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对年纪大的群体,要掌握节奏。过度疲劳反而会让心率和血压波动大,不利于脑部稳定供血。
像那些体重偏高、患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更要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饭后散步、轻柔拉伸、游泳或做广播操。动起来不在于激烈,而在于持久。
除了动得合适,吃得清淡同样重要。血液变“粘”是脑供血不足的主要推手之一。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饮食会增加血脂浓度,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变慢。
长期下去,血管壁就容易被脂质覆盖形成斑块,堵塞血流通道。研究发现,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者,脑卒中风险比清淡饮食者高出近40%。
控制盐油糖的摄入,对改善血液流动性至关重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绿叶菜、豆制品,可以帮助降低血脂;
适量摄入深海鱼、坚果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还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水喝少了血就更稠,流速更慢。
有的人早上怕夜尿,就不敢多喝水;也有人一口气喝太多。其实最科学的方式是少量多次补水,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天总量1500到1800毫升。
血流顺畅了,脑供氧自然也更稳定。清淡饮食不仅仅是少盐少油,更是让血液“干净”起来,让血管不被负担拖垮。
睡眠的质量,也跟脑部供血关系密切。很多人年纪一大就睡得浅、容易醒,觉得这是自然现象,但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脑血流持续低下。
人在深睡阶段,大脑处于“清理”模式,代谢产物通过脑淋巴系统排出。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血液循环的效率也会下降。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者脑白质病变发生率比睡眠充足者高出一倍。睡不好不仅是累,还是让大脑一直在“缺氧”。
改善睡眠,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靠药,而是规律作息和营造安静环境。固定上床时间,减少睡前光线刺激,睡前不喝浓茶、不看手机,让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夜间睡够六到七小时,对老年人来说已经很理想。如果实在失眠,可以尝试午休20分钟,既能恢复精神,又不影响晚间睡眠。睡得安稳,是让大脑修复、血流恢复的自然方式。
调心养性,这四个字看似虚,其实一点不虚。情绪紧张、焦虑、易怒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上升,血管收缩,大脑瞬间缺血缺氧。
这种状态反复出现,就会让血管变得越来越“僵硬”。精神压力过大,还会影响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让血液变得更黏稠。医生常说“血脉随心”,情绪平稳的人,血压波动小,脑血流自然通畅。
心理调节不是什么玄学,关键在找到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式。有人喜欢写字,有人喜欢园艺,有人喜欢散步聊天。只要能让心情松一松、笑一笑,就能打破身体那种持续紧绷的状态。
有研究发现,保持乐观的人群在10年随访中,脑卒中发病率低了27%,这不是说笑能治病,而是心态真的能改变血流模式。在笔者看来,情绪管理就是最便宜、最有效的“血管保养法”。
慢性脑供血不足不是什么“老年通病”,而是一种身体在提前报警的信号。忽视它,大脑就会越来越疲惫;重视它,改变生活方式,就能让血流慢慢恢复。动得有度、吃得清淡、睡得踏实、心情平稳,这四件事看起来平凡,却能真正在血管层面产生改善。
大脑喜欢稳定的环境,喜欢平衡的节律,只要能给它这样的条件,它会自己修复。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习惯坚持半年,头晕、记忆力下降、反应慢这些困扰都会明显减轻。人的衰老从血管开始,但健康也能从血管重新找回来。养脑不靠神药,而是靠每天的点滴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志强,陈立新. 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与预防干预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3): 201-206.
[2]李慧. 老年人运动干预对脑血流改善作用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4, 39(2): 134-139.
[3]赵燕,林宏. 饮食结构与脑血管健康关系研究[J]. 营养与健康, 2023, 41(4): 228-233.
[4]刘建国. 睡眠质量对脑供血与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 30(6): 451-457.
[5]陈敏. 情绪调节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4, 38(1): 54-59.
[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来源:字里行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