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建设行业的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难以实现突破,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势在必行。
转自:中国电力报
《电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倡议》正式发布
电力建设行业的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难以实现突破,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势在必行。
10月21日,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组织召开的第二届电力建设可持续发展(ESG)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聚焦电力建设行业ESG实践创新,共同探讨新时代浪潮下电力建设行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创新路径,助力构建电力建设行业ESG生态体系、共创行业可持续发展未来。
生态共建 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
未来的绿色项目,其价值将由整个生态共同定义,也由整个生态共同兑现。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指出,当前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价标准正从传统的设计、质量维度,向环境友好、社会责任履行、治理效能提升的多维度体系转型。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表示,电力建设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需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提高站位、全局谋划,通过健全ESG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强化ESG管理能力;二是重视要素保障,将ESG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管理,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控,为ESG实践提供充足资源支持;三是强化品牌引领,培育ESG示范项目,营造行业重视ESG的良好氛围,推动ESG理念深入植根于工程项目,共同书写电力工程绿色发展新篇章。
当前部分电力企业存在供应链ESG风险识别不全面、管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电力行业如何防范供应链的ESG风险?
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委会主任林彬建议,供应链是电力行业ESG管理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应建立供应链ESG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构建绿色、负责任的供应链生态。
会上,《电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倡议》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行业正从单体竞争迈向生态共赢的新阶段。通过构建这一覆盖全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行业将能更有效地汇集和配置资源,共同筑牢行业的“零碳之基”。
该《倡议》为各方设定了清晰的行动路径:电力企业与工程项目作为实践主体,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战略决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科研机构致力于绿色低碳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为行业提供前沿解决方案;咨询服务机构提升专业能力,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独立鉴证,确保数据公信力;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以科学的项目ESG评价结果为依据,实现资本的精准导向;媒体则承担着传播先进实践、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关键角色。
数据求真 引导绿色资金精准投放
如何将项目层面的ESG表现,有效转化为绿色金融决策的“通用语言”和可靠依据,从而引导绿色资金精准投向电力行业最需要的领域?
北京市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程琳认为,电力行业作为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可充分借助绿色信贷、转型金融、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转型成本。同时,建议行业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电力行业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规范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下绿色金融在支持电力行业时面临核心矛盾:一方面,“双碳”目标催生了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面对具体工程项目时,往往难以穿透评估其真实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导致资金与优质项目之间存在“信任鸿沟”。这使得资金配置效率大打折扣,部分真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项目面临融资瓶颈。
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以“数据求真”为基石的可信ESG评价机制。 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牵头构建的电力工程项目ESG评价这一行业性解决方案,将项目ESG表现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可信赖的评价依据。一个获得高等级ESG评价的项目,意味着其环境风险可控、社会口碑良好、治理结构透明,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决策依据。
未来,这一评价可直接与融资利率、贷款额度、保险条款乃至投资准入挂钩,形成“优质ESG表现换取优惠融资条件”的市场化激励机制,让绿色项目在市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秘书长祝慧萍指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以“数据求真”为基石的项目ESG评价体系,有力推动了工程项目向更深层次可持续发展,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量化、可比较、可信赖的评价依据,让资本更放心地流向优质项目。此后,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将持续推动工程项目ESG标准国际化,促进ESG生态的多方协同,提升电力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