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中国的纪录片,却惨遭排斥封禁!这部纪录片为何享誉天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8:53 1

摘要:1972年5月,当美国总统尼克松掀起的政治热潮刚刚散去几个月,一位意大利导演悄然抵达了中国。他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个在全球电影界响当当的名字。

1972年5月,当美国总统尼克松掀起的政治热潮刚刚散去几个月,一位意大利导演悄然抵达了中国。他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个在全球电影界响当当的名字。

他不是来走红毯的,扛着一台16毫米小机器来“扫街”。22天,沿着北京—林县—苏州—南京—上海,他拍出一部叫《中国》的纪录片。结果一上映,两头都挨骂:这边说他丑化,那边又说他美化。

背景很简单也很拧巴。中国想有一部能给世界看的“自我介绍”,他又是国际名导,还被认为偏左,听上去挺合适。原本半年拍摄,被谈来谈去缩成22天,身后跟着官方导游,手里常常举着小旗和行程表。

他该拍的“伟大工程”都拍了,红旗渠、长江大桥一个不漏。可他总会忍不住把镜头伸向人: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街边小贩手背上的裂口,孩子伸手挡镜头又偷看一眼。

他基本不采访,喜欢收环境音。小巷里自行车铃一串串,菜市场秤砣落下“铛”一声,话全不打字幕,西方观众坐在影院里,听着一屋子的中文,只能靠眼神揣摩。

他还给那种蓝,起了个形容:尘土飞扬但优雅。你能看见风把衣角吹得起一层灰,他却慢慢推近,像在看一块旧布上的针脚。

片子的结构也藏了小心思。三段的结尾,全是“表演”:木偶管弦乐队拉到哐当作响,南京幼儿园开运动会,小朋友跑步喊口号,上海杂技团叠椅子叠到天花板,汗从下巴滴到地。

这安排像在提醒观众:别只看舞台,也看看台下换气的人。

风波来得很快也很凶。国内掀起批判潮,报纸上的标题一个比一个硬气,广播喇叭反复念,学校门口的黑板报把他名字写得又粗又黑。最魔幻的是,多数人根本没机会看全片,就先跟着批。

连小孩都被卷进去。操场上流行唱“气死安东尼奥尼”,手拍节拍,红领巾随风晃。那会儿的我爸妈还在背乘法口诀,回头说起这歌,表情都有点微妙。

另一头,西方影评人也挑刺。有人端着纸杯咖啡,说他镜头太平,像给大风大浪抹了层粉。观众坐在影院里,听不懂对白,只能盯着人群里的目光,眉心越皱越紧。

一部片,活成了人的投影,各看各的想法。

再往后,风向慢慢变了。“十年浩劫”结束,片子被“解套”,但直到2004年北京影展,国内观众才真正坐进场。有人排队拿号到脚麻,放映厅里有人掏小本记笔记,散场时互相交换看法,像刚下课的同学。

真到那时,大家发现它没那么邪门,也谈不上神作。有误读,有距离,但画面里那些人的脸,皱纹、汗水、怯生生的笑,全都是真。

如果安东尼奥尼生在短视频时代,大概会被催更:求字幕求更高清。至于那块“尘土蓝”,现在在淘宝宝贝里一搜一大把,他大概会对着屏幕眯眼乐半天。

来源:柏毅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