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印巴 “辛杜尔行动” 后,印度在旁遮普邦农田里找到一枚近乎完整的未爆霹雳 15E 导弹 —— 推进器、导引头和电子元件完好,这是巴基斯坦 JF-17 Block 3 战机实施远程拦截时留下的。可就在两个月前,印度刚和法国签了 75 亿美元军
2025 年 5 月印巴 “辛杜尔行动” 后,印度在旁遮普邦农田里找到一枚近乎完整的未爆霹雳 15E 导弹 —— 推进器、导引头和电子元件完好,这是巴基斯坦 JF-17 Block 3 战机实施远程拦截时留下的。可就在两个月前,印度刚和法国签了 75 亿美元军购合同,除 26 架阵风战机外,还配套订了流星空空导弹,计划 2028 年交付。按常理,若流星真靠谱,拆解完霹雳 15E 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该建议加快采购,让阵风尽快有抗衡手段,可他们却迟迟没动静,这反常背后藏着流星的性能真相。
这枚霹雳 15E 的导引头让印度技术人员吃了一惊 —— 直径 180mm 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AESA)模块里,集成了 192 个阵元,工作在 X/Ku 波段,总输出功率近 67dBm,对 1㎡目标的探测距离即便到 20 公里外,信噪比仍能满足锁定需求。它不用机械转动,波束切换速度比传统型号快数倍,还能通过双向数据链接收歼 - 10CE 的目标修正信息,低空强杂波环境下也能精准追踪。
反观流星导弹,用的还是平板缝隙天线机械扫描导引头。DRDO 测试发现,它对歼 20 这类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直接缩水到 5 公里以内,抗干扰能力更是差得远 —— 遇到电子干扰时,命中率骤降 60%,而霹雳 15E 能通过 “抗干扰锁定” 机制追踪干扰源飞机。印度专家这才明白,花大价钱买的导弹,制导系统已落后一代,实战中跟 “睁眼瞎” 没多大区别。
流星的动力问题更让印度揪心。它用的变流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本质是 “靠空气吃饭”—— 得通过外置进气口吸空气当氧化剂,这导致它在 1.5 万米以上高空几乎失效,空气稀薄会让推力骤降 50% 以上。更要命的是,战机做 6G 以上过载机动时,进气道气流会紊乱,发动机随时可能喘振熄火,根本没法应对空中格斗。测试数据显示,它在中低空燃料耗尽后,速度衰减率比霹雳 15E 快 3 倍,10 秒内就能从 4 马赫跌至 2 马赫以下。
霹雳 15E 的高能火箭发动机则没这些限制。虽出口版是否带双脉冲技术未明确,但单脉冲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已让 DRDO 惊叹 —— 燃烧效率比印度现有配方高 40%,能以 5 马赫速度持续飞行更久。我国自用版霹雳 15 的双脉冲发动机,还能通过二次点火调整弹道,必要时从 200 公里射程缩减到 150 公里,换取末段机动能力跃升,这正是流星最缺的实战灵活性。更关键的是,霹雳 15E 的 145 公里射程能覆盖高中低空全场景,而流星的 150 公里射程,只能在特定高度实现。
DRDO 也想过 “自救”—— 把霹雳 15E 的 AESA 导引头架构思路,用到 “阿斯特拉 MK2” 项目上,还试图复制双脉冲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希望这款目标射程 160 公里的导弹能抗衡霹雳 15E。可现实很骨感:阿斯特拉 MK1 从 2003 年首飞到现在 22 年,即便有俄欧技术支持,仍没批量装备;AESA 阵元的焊接精度、推进剂的稳定燃烧控制,都是印度工业体系的短板。
要知道,印度连上一代空空导弹的技术都没吃透,如今想靠一枚战场残骸突破新一代技术,未免太乐观。苏 - 30MKI 搭载的 “雪豹” 无源相控阵雷达,对 3㎡目标的探测距离才 140 公里,本身就跟不上霹雳 15E 的射程,再配个性能更差的流星导弹,未来空战只会更被动。
从 75 亿美元合同敲定流星,到拆解霹雳 15E 后陷入沉默,印度的态度转变已说明一切:流星看似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实则是限制性能的 “枷锁”;落后的制导系统,在现代空战中几乎没实战价值。如今想靠逆向工程弯道超车,可研发能力的鸿沟绝非短期能填补。
来源:小崔爱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