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威胁克星?法国坎尤尔演示反无人机系统,多国紧盯进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16:24 1

摘要:10月18号这天,法国陆军第35伞兵炮兵团在坎尤尔训练区干了件大事,首次给新型PROTEUS反无人机系统搞实弹演示。

10月18号这天,法国陆军第35伞兵炮兵团在坎尤尔训练区干了件大事,首次给新型PROTEUS反无人机系统搞实弹演示。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支部队还是法国第一个拿到“标准1版本”PROTEUS的单位,负责演示的是团里的第四炮兵连。

现在战场上无人机越来越多,法国陆军把反无人机当重点抓,这次实弹测试就是明证。

演示用的装备说起来也不复杂,一门20毫米自动加农炮装在TRM2000战术卡车上,还配了桑德拉瞄准系统。

桑德拉这东西挺实用,能切换白天和晚上的观察模式,不管是白天强光还是晚上漆黑,都能盯着低空飞的无人机。

本来想这种瞄准系统可能也就应付下简单情况,后来发现不是,现在无人机都爱搞低空突防,白天躲障碍物、晚上摸黑来,没桑德拉这种“全天候眼”还真不行。

现场图我也看了,载车盖着伪装网,操作员盯着屏幕,旁边还放着测试用的小型无人机,一看就是按实战场景来的。

演示过程也挺干脆,靶机一飞出来,系统很快就锁定了。

从发现目标到完成射击,整个过程没超过15秒,最后3架靶机全被拦下来了。

这个速度挺关键的,无人机小、飞得快,要是反应慢了,人家早跑了。

而且这20毫米炮用的是爆炸弹,对付小型无人机足够了,更重要的是成本低,比法国之前用的“西北风”导弹便宜多了,打蜂群无人机也不心疼,这一点我觉得法国想的挺明白。

可能有人觉得PROTEUS就是个带炮的卡车,其实不是。

它是法国多层反无人机网络里的一环,还得跟其他装备配合着用。

比如远距离靠VABARLAD侦察车,这车能探测8公里外的无人机,先把消息传给PROTEUS,中间距离就靠PROTEUS的20毫米炮,在2到3公里内把无人机打下来,要是有漏网的飞到500米内,NEROD步枪干扰器就上,直接断了无人机和操作员的通信,逼它迫降。

这种配合逻辑明显是从实战里学的,乌克兰战场大家都知道,俄军的“柳叶刀”、乌军的FPV无人机,打装甲车、炸阵地都很凶,而且这些无人机成本才几百美元,用导弹拦根本不划算。

中东那边更典型,2019年胡塞武装用10架无人机就搞瘫了沙特阿美油田,当时沙特的“爱国者”导弹都没拦住。

法国搞PROTEUS,就是想解决“低成本拦小无人机”的问题,毕竟传统防空系统对付这种“低慢小”目标,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法国还计划升级PROTEUS,未来要加AI识别功能,能分清民用和军用无人机,还能一次锁定两架靶机,预计2026年列装。

按他们的规划,到2030年要给8个伞兵炮兵团都配上,总共50套左右。

这个进度不算快,但胜在稳,毕竟反无人机装备得经得起实战检验,急着列装要是出问题,到了战场上就麻烦了。

法国这边把PROTEUS融入体系打得火热,其他军事强国也没闲着,大家都在反无人机领域使劲卷,只是路子不太一样。

美国2020年就出了《反无人机系统战略》,把无人机当成“高威胁目标”,现在在测“郊狼”无人机,这东西能自己追着敌方无人机撞,还搞了“持久盾牌”激光系统,30千瓦功率,1公里内拦无人机很顺手。

俄罗斯则更看重电子战和弹炮结合,“铠甲-S1”系统在乌克兰拦了两千多架无人机,“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能干扰150公里内的无人机信号。

俄罗斯用导弹拦无人机的成本有点高,“铠甲-S1”的导弹一枚就10万美元,打个几百美元的无人机,总感觉不太值。

英国把“反蜂群无人机”当重点,2024年测了个能同时干扰50架无人机的系统,还想让“台风”战机装定向能武器,从高空拦无人机。

中国这边也有拿得出手的,“寂静狩猎者”激光系统拦截率很高,还出口到沙特,实战拦了13架无人机,成本也低,单次就几美元。

现在反无人机还有个新趋势,就是“以机反机”,用无人机打无人机,或者给无人机装干扰设备。

以色列的“哈洛普”无人机就这么干,既能撞靶机,又能干扰周边无人机,在加沙地带用得不错。

美国还在给反无人机系统加AI,让它自己识别目标、选拦截方式,响应时间能从15秒缩到5秒。

这次法国PROTEUS的实弹演示,不光是展示一个新装备,更说明反无人机已经从“单个装备比拼”变成“体系较量”了。

未来战场上,谁能把成本降下来、把体系搭扎实、再加上点智能化,谁就能在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较量中占优势。

这些技术最终都是为了应对战场威胁,希望它们更多是起到威慑作用,而不是真的在战场上大规模用上。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