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后羿,大伙儿第一反应准是"射日英雄",拉弓射下九个太阳,救万民于水火,还跟嫦娥是两口子。可你不知道,历史上真有个后羿,跟神话里的射日羿压根不是一回事——这主儿是夏朝的东夷部落首领,射术确实厉害,但干的是"篡位夺权"的活儿,趁夏朝君主太康败家,端了人家老巢,
一提后羿,大伙儿第一反应准是"射日英雄",拉弓射下九个太阳,救万民于水火,还跟嫦娥是两口子。可你不知道,历史上真有个后羿,跟神话里的射日羿压根不是一回事——这主儿是夏朝的东夷部落首领,射术确实厉害,但干的是"篡位夺权"的活儿,趁夏朝君主太康败家,端了人家老巢,当了几年实际统治者,最后却因为自己瞎折腾,被手下人弄死,连儿子都没逃过,下场惨得很。
今儿咱就好好唠唠这位"现实版后羿":他所在的有穷氏部落到底啥来头?他是咋一步步从部落首领变成夏朝"话事人"的?为啥说他是"第二个太康",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还有他跟神话里的射日羿到底咋区分?保证让你看清这位"善射枭雄"的崛起与覆灭,也明白"光有本事没脑子,早晚得栽跟头"的道理。
1 有穷氏:靠射箭发家的东夷部落,天生就是夏朝的"心腹大患"
要聊后羿,先得说说他的老巢——有穷氏部落。这部落可不是一般的小部落,是东夷族里的"战斗民族",靠着一手出神入化的射箭本事,在夏朝东边站稳了脚跟,最后还敢跟夏朝叫板。
1.1 "有穷"这名字咋来的?要么靠地名,要么靠手艺
"有穷氏"这名字听着有点怪,"穷"不是没钱的意思,这儿的"穷"有俩说法:
一种说跟地名有关。《左传》里说后羿曾"自鉏迁于穷石",意思是他从鉏地搬到了穷石(今山东一带),上古时候部落起名爱加个"有"字,比如"有夏""有周",所以就叫"有穷氏",跟现在公司"XX氏"的起名套路差不多。
另一种说跟手艺有关。"穷"在上古音里跟"弓"差不多,东夷那边的壮语、傣语里"弓"发音都跟"穷"接近。这部落最擅长造弓、射箭,相当于现在的"军工巨头",靠这门手艺成了部落里的"狠角色",所以叫"有穷氏"。
不管哪种说法,都绕不开俩关键词:东夷和善射。这俩是有穷氏的"立身之本",也是后来后羿能夺权的资本。
1.2 地盘在山东德州,天生跟夏朝不对付
有穷氏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山东半岛,尤其是现在的德州一带。《水经注》里明确说"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后羿国也",平原就是现在的德州。
这儿地理位置很关键——夏朝的核心区域在河南,有穷氏在山东,相当于在夏朝的东边扎了个"钉子户"。而且有穷氏是东夷族,跟夏朝的夏后氏不是一个族群,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夏朝强的时候,有穷氏还能老实点;夏朝一弱,这部落立马就蹦出来搞事情。
这就像两家公司,一家在河南做主业,一家在山东做"军工",平时井水不犯河水,一旦主业公司出问题,军工公司立马就想抢市场,有穷氏跟夏朝的关系,就是这么个道理。
1.3 夏朝败家给机会,有穷氏趁机"上位"
有穷氏能崛起,全靠夏朝自己作死。夏启死后,儿子太康继位,这主儿跟后来的后羿一个德行——天天沉迷打猎,不管国家大事,朝政乱成一锅粥,老百姓怨声载道。
后羿一看,机会来了!趁太康外出打猎,带着有穷氏的人堵住他的归路,直接夺取了夏朝的实权,这就是"太康失国"。这一下,有穷氏从地方部落一跃成了中原的"话事人",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
你看这事儿闹的,夏朝刚搞世袭制没两代,就被一个部落给端了,说白了就是"自己不珍惜,别人就来抢"。有穷氏能上位,一半是自己能打,一半是夏朝给机会。
2 后羿的"枭雄之路":靠射术夺权,靠作死亡国,下场比太康还惨
后羿本人绝对是个"传奇人物"——射术天下第一,政治手腕也够狠,可夺权之后就飘了,重蹈太康的覆辙,最后被手下人弄死,连尸体都没保住,堪称"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2.1 出身射箭世家,五岁学射,对自己要求到极致
后羿不是普通部落首领,是"射术世家"出身。《帝王世纪》说他们家从帝喾时代就掌管"射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射击总教练",帝喾还赐给他们家"彤弓素矢",算是官方认证的"射箭名门"。
后羿打小就练射箭,《路史》说他"五岁得法于山中,传楚狐父之道",五岁就进山拜师学艺,二十岁就成了射箭高手。还有个小故事能看出他对自己多狠:他跟朋友吴贺北游,吴贺让他射雀的左目,结果他失手射中了右目,这事让他一辈子愧疚,到死都忘不了。
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让他成了当时的"战神"——有他在,有穷氏的战斗力直接拉满,这也是他能夺权的底气。可问题是,射箭厉害不代表会治国,就像现在有些人专业技能超强,却当不了领导,后羿后来的悲剧,早就在这儿埋下了伏笔。
2.2 步步为营夺权:先立傀儡,再篡位,比司马懿还能忍
后羿夺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玩"温水煮青蛙":
第一步,先把太康堵在外面,不让他回都城,自己掌握实权,但不直接称王——怕天下诸侯反对,毕竟夏朝刚建立没多久,威望还在。
第二步,立太康的弟弟仲康当傀儡夏王,自己躲在背后当"幕后老板",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路数。仲康当了七年傀儡,憋屈死了。
第三步,又立仲康的儿子相当夏王,等时机成熟,直接把相废了,流放到斟灌(今山东曹县),自己正式坐上王位,成了夏朝的实际统治者。
这一套操作下来,能看出后羿的政治手腕够精明——不急于求成,先靠傀儡维持表面稳定,再慢慢巩固自己的势力。可没想到,他刚掌权没几年,就把自己的精明劲儿全丢了。
2.3 掌权后飘了:沉迷打猎,重用小人,把贤臣全赶走
后羿掌权后,立马暴露了"没脑子"的一面,《左传》说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仗着自己射术厉害,不管国家大事,天天出去打猎,跟他推翻的太康一个德性!
更蠢的是,他还排挤忠良,重用小人。他把武罗、伯因这些有本事的贤臣全赶走,反而信任一个叫寒浞的家伙。这寒浞可不是好人,本来是伯明氏的儿子,因为品行不好被赶出部落,投靠后羿后,靠拍马屁取得信任,当了后羿的宰相。
寒浞这小子工于心计,表面对后羿百依百顺,暗地里却搞小动作:在朝廷里拉拢大臣,给老百姓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还故意怂恿后羿出去打猎,让他没时间管朝政。后羿呢,被蒙在鼓里,还觉得寒浞是忠臣,天天乐呵呵地出去射猎物,把权力慢慢拱手让人。
这就像现在有些老板,创业的时候精明得很,一旦公司做大就飘了,天天出去应酬玩乐,把公司交给一个看着老实的"白眼狼",最后被人架空,连公司都给人抢了,后羿就是这么个糊涂蛋。
2.4 惨不忍睹的结局:被煮熟喂儿子,有穷氏彻底灭亡
后羿的下场,那叫一个惨烈。《左传》记载:有一天他打猎回来,寒浞早就安排好了人,把他抓起来杀了,还扔进锅里煮熟,逼着他儿子吃。他儿子不忍心吃父亲的肉,也被杀死在"穷门"(有穷氏的城门)。
寒浞杀了后羿后,直接篡位称王,还霸占了后羿的老婆,生下浇和豷两个儿子。为了斩草除根,他派儿子浇去灭了斟灌氏和斟鄩氏,杀死了被流放的夏王相。本来以为能稳坐江山,没想到相的老婆后缗当时怀着孕,从墙洞里逃了出去,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少康。
后来少康长大,联合夏朝的旧臣,收集残余力量,最终灭了寒浞和他的儿子,恢复了夏朝统治,这就是"少康中兴"。有穷氏也跟着彻底灭亡,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你说后羿这一辈子图啥?靠本事夺权,靠作死丢命,最后连部落都没保住,典型的"成也射术,败也射术"——射术让他有了夺权的资本,可他一门心思沉迷打猎,忘了治国,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可悲又可气。
3 别搞混了!历史后羿和神话羿,根本不是一个人
现在大伙儿一提后羿,就想到射日、嫦娥,其实这都是把历史上的有穷后羿和神话里的射日英雄羿给搞混了。这俩虽然都叫"羿",都善射,但差着好几百年,根本不是一回事。
3.1 古人就搞混了,现在更分不清
其实从战国时期开始,这俩就被弄混了。唐代的成玄英、宋代的类书《锦绣万花谷》,都把"射日"的事儿安到了后羿头上;到了现在,民间直接喊"后羿射日",连嫦娥的丈夫都成了有穷后羿,彻底把俩人事迹糅合到一起了。
为啥会这样?主要是俩人名儿一样,又都擅长射箭,老百姓记故事哪管那么多细节,能记住"有个叫羿的射箭超厉害"就行,至于他是夏朝的篡位者,还是帝尧时期的射日英雄,没人较真。
就像现在的影视剧改编,把不同朝代的人物揉在一起,编个精彩故事就完事儿,观众看得过瘾就行,谁还去查正史?古人传故事也是这心态,慢慢就把俩"羿"合成一个人了。
3.2 俩"羿"的区别:一个是历史枭雄,一个是神话英雄
要区分这俩,其实很简单,看四个关键点就行:
第一,时代不一样。神话里的羿,活跃在帝俊或帝尧时期,是洪荒时代的人物;历史上的后羿,是夏朝中期的部落首领,俩人间隔好几百年,差着辈儿呢。
第二,干的事儿不一样。神话羿是"救世英雄"——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把庄稼都烤焦了,老百姓没法活,他拉弓射下九个太阳,还杀了凿齿、九婴这些怪兽,救万民于水火;历史后羿是"政治枭雄"——趁夏朝内乱夺权,当了几年统治者,最后被手下弄死,干的是夺权篡位的活儿,跟"救世"半点不沾边。
第三,老婆不一样。神话羿的老婆是嫦娥,俩人还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历史后羿的老婆,史料里说是"纯狐",跟嫦娥一毛钱关系没有,是后来人瞎凑的CP。
第四,结局不一样。神话羿的结局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被徒弟逢蒙暗害了,有的说他成了打鬼的钟馗神;历史后羿的结局很明确——被寒浞杀死煮熟,下场惨得很。
简单说,神话羿是"神级英雄",历史后羿是"人间枭雄",俩人名儿像,本事像,但身份、事迹完全不同,就像同名同姓的两个人,一个是明星,一个是普通人,不能混为一谈。
3.3 混淆的背后:古人把神话当历史写
俩"羿"之所以能被混为一谈,跟古人的"神话历史化"有关。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总喜欢把神话传说当成真实历史来写,比如《淮南子》就把射日神话安到了帝尧时期,还把神话羿的事迹跟历史事件掺在一起。
他们觉得,神话里的英雄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被后人夸大了,所以就把神话人物往历史里套,慢慢就把神话羿和历史后羿的界限弄模糊了。再加上民间传播需要——一个"善射英雄"的形象,既要有射日的壮举,又要有夺权的传奇,这样故事才好听,才容易流传,所以俩"羿"就这么被合成一个人了。
4 后人咋看后羿?历史骂他昏庸,神话捧他英雄,文学把他当素材
后羿这人物太复杂了,历史上他是昏庸的篡位者,神话里他是救世英雄,到了文学艺术里,又成了各种创作的"香饽饽",不同时代对他的评价天差地别。
4.1 历史评价:射术满分,治国零分
在正史里,对后羿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左传》骂他"不修民事,淫于原兽",说他光顾着打猎,不管老百姓死活;屈原在《离骚》里也批评他"淫游以佚田,又好射夫封狐",说他沉迷游猎,最后不得善终。
但就算骂他,也没人否认他的射术。《帝王世纪》说他"臂长,故以善射闻",天生就是射箭的料;《路史》里说他二十岁就"习于弓矢",射出去的箭能跟着目标走,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能看出他射术有多厉害。
所以历史上的后羿,就是个"偏科生"——专业技能(射术)满分,综合素质(治国)零分。就像现在有些技术大牛,编程、设计超厉害,但让他当团队领导,立马把团队带垮,后羿就是这么个角色。
4.2 神话传说:从英雄到钟馗,越传越神
在神话里,后羿的形象就正面多了。虽然射日的事儿本来不是他干的,但老百姓就认他这个"善射英雄",还给他加了不少戏:
比如他被徒弟逢蒙暗害的故事,有的说逢蒙用桃木大棒打死他,有的说用暗箭射死他,反正都是"英雄末路"的悲情戏;还有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说后羿死后变成了钟馗,专门打鬼——这明显是老百姓觉得他死得太冤,给了他一个"神位",算是心理补偿。
神话里的后羿,早就不是那个篡位枭雄了,而是老百姓心中"勇敢、正义"的象征,只要提到"善射英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力量——能把历史人物改造成符合大众期待的形象。
4.3 文学艺术:从屈原到音乐剧,一直被改编
后羿的故事,还是历代文人的"创作素材库":
屈原在《天问》里就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意思是"天帝派后羿下来,是让他祸害夏朝百姓吗?他为啥射河伯,还霸占洛水女神?",把后羿的事迹写成了疑问,充满了思考;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里,也常借用"射箭""打猎"的意象,暗指后羿的典故。
到了现代,德州歌舞团还编了大型神话音乐剧《后羿与嫦娥》,把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跟德州的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上演后火得不行。这就像现在的IP改编,不管是历史还是神话,只要有看点,就能被改成各种作品,后羿就是个典型的"大IP"。
从正史里的昏君,到神话里的英雄,再到文学里的素材,后羿的形象一直在变,这其实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对"英雄"的不同理解——古人骂他昏庸,是恨他浪费了治国的机会;老百姓捧他英雄,是佩服他的射术和勇气;文人写他,是想借他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考。
后羿的悲剧,说到底是"本事配不上野心"
唠到这儿,你该彻底明白后羿是个啥人物了吧?他不是神话里的射日英雄,是夏朝的一个部落首领,靠射术夺权,靠作死亡国,一辈子活在"本事"和"野心"的矛盾里——有夺权的本事,却没治国的脑子;有当统治者的野心,却没当统治者的格局。
后羿的悲剧,其实跟很多人一样:比如有些人,专业能力超强,凭本事赚到第一桶金,就想当老板,结果不懂管理,把公司搞垮;还有些人,靠投机取巧上位,却不知道珍惜机会,最后又跌回原点。说白了,就是"本事配不上野心",手里的牌太好了,反而不知道怎么打。
而他跟神话羿的混淆,也告诉我们:历史和神话有时候真的很难分清,但不管怎么传,我们得知道,真实的后羿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有过人的本事,也有致命的缺点;他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悲惨的结局。不能光看神话里的光环,也得看到历史里的真实。
下次再听到"后羿射日",你可以跟身边人说说:"这射日的不是夏朝那个篡位的后羿,是神话里的羿!" 顺便聊聊历史后羿的故事,保证能让大伙儿刮目相看。
来源:洛水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