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5日清晨,福建三明尤溪县坂面镇肖坂村,一道被破坏的封条留在废弃金矿矿硐入口,5名外来务工人员由此闯入后失联。经当地消防救援局3个半小时紧急搜救,5名失联人员被救出,但因抢救无效死亡。
2025年10月5日清晨,福建三明尤溪县坂面镇肖坂村,一道被破坏的封条留在废弃金矿矿硐入口,5名外来务工人员由此闯入后失联。经当地消防救援局3个半小时紧急搜救,5名失联人员被救出,但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矿硐悲剧,并非当下“探废”潮流中的孤例。从城市锈迹斑斑的废弃工厂、积满灰尘的停诊医院,到荒野杂草丛生的烂尾楼盘、坟场墓地,越来越多人涌入这些废弃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和隐患。
流量诱惑与心理需求的双重裹挟
“探废”热潮能火起来,说到底是因为社交平台的流量规则,迎合了不少人“猎奇”的心理需求。
从传播端看,社交平台的推流规则成了推手。相较于日常生活内容,废弃场所自带神秘气息,天然具备视觉冲击力,再配上“无人禁区”“深夜探秘”等标题,容易吸引流量和点击率。部分网红为博流量,将“探废”变成惊悚表演:深夜闯“鬼村”直播留宿、在乱坟岗搭帐篷拍“沉浸式体验”,甚至在废弃火葬场故意制造异响、渲染灵异氛围,这类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动辄收获数十万点赞,相关账号短时间能涨粉数十万。
而对年轻人来说,废弃空间标志着非正常的“逃离”,也带有几分浪漫色彩。废弃场所是被高度规范化的都市生活放逐的,成为了对年轻人来说难得的“自由空间。同时,打卡“废墟”还被贴上“梦核”等流行标签,不少人为了跟风进入危险场所,只为“出片”。
从生命危险到法律红线的多重风险
“探废”被浪漫化的背后,实际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致命风险。
安全风险首当其冲。废弃场所普遍存在结构老化、设施破损问题:城市废墟中,松动的楼板可能随时坍塌,裸露的电线易引发触电;野外矿洞、古墓更是凶险,例如尤溪事发矿洞已废弃十年,内部缺氧且积聚有毒气体,5名死者初步判定为气体中毒;此前拥有200多万粉丝的“探墓”博主在四川达州探访野外古墓时,不慎掉入盗洞,导致腿部多处骨折。即使没有发生意外,废弃场所残留的化学品、重金属粉尘,也可能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造成慢性健康损伤。
对进入废弃场所的人来说,同样有法律风险。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卫国律师明确指出,废弃建筑、矿洞虽无人使用,但产权仍属国家或企业单位,未经许可擅自进入,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若在进入过程中破坏封堵设施、盗取场所内物品,还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或盗窃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此外,探访古墓的博主即便声称“不暴露位置、不拿文物”,其视频内容泄露的古迹信息,也可能为盗墓者提供线索,违反《文物保护法》,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多方合力筑牢安全防线
遏制“探废”热潮的危险蔓延,需平台、监管部门与公众形成合力。
社交平台应扛起审核责任。对渲染危险行为、编造惊悚剧情的“探废”内容,需加强排查并下架;对传授“破坏门锁”“躲避保安”等非法进入技巧的账号,应依法封禁,从源头切断不良内容传播。
监管部门需强化源头治理。城市管理部门应对辖区内废弃场所建档,设置醒目警示标识并加固封闭。应急、文旅、文物部门需联动,对偏远地区的矿洞、古墓等重点风险区域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进入行为。探险精神的核心是敬畏风险,而非无视危险;文艺追求应建立在安全与合规基础上,而非拿生命博眼球。
来源:中原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