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葬壁画出现于西汉早期,东汉开始流行,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山水等;随着对外交流频繁和佛教的兴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反映贵族威仪的卤簿仪仗图、狩猎宴饮图成为主流,竹林七贤等隐逸题材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隋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盛世,经济繁荣
人间的繁花似锦,化作地府的千秋壁画。
壁画墓是指墓葬中墙壁上绘有壁画的墓。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壁画墓有一千座左右,在全国发现的数以十万计的古墓中,壁画墓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非常珍贵。
在洛阳的中国古墓博物馆里,人们开启审美之旅,欣赏到了祖先留下来的精美绝伦的墓葬壁画,并由此来探索当时人的精神世界。
墓葬壁画出现于西汉早期,东汉开始流行,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山水等;随着对外交流频繁和佛教的兴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反映贵族威仪的卤簿仪仗图、狩猎宴饮图成为主流,竹林七贤等隐逸题材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隋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墓葬壁画发展到了顶峰,出行仪仗、山水花鸟、仕女等题材成为时尚;两宋时期开始走向世俗化,墓葬壁画内容多反映起居宴饮、夫妻对坐、孝子故事等日常生活;辽、金、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元代以后,墓葬壁画基本消失。
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的历朝历代壁画墓近百座,为保护历史文物,弘扬民族文化,中国古墓博物馆对部分墓葬壁画进行揭取保护,并予以展出。
汉代墓室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
汉墓壁画的盛行,是"事死如事生"观念的直接体现,特别是东汉实行察举孝廉制度,成为士人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反应在丧葬上,厚葬之风盛行。墓室内的墙面上,体现死者生前权势、奢侈生活以及当时的天象观的壁画流一时。
两汉(202 BCE -220 CE )时期社会思想的大一统,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将先秦以来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信仰、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等观念,融合汇流并通过社会教化作用,深入普通百姓生活中,在传统丧葬仪礼实施中创造出表现人伦、宇宙、生死观的图像艺术世界,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图像系统在汉代壁画中表现的尤为鲜活。
在中国古墓博物馆里,展出了考古发掘后搬迁到这里的五座汉代壁画墓,壁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题材丰富,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羽人、凤凰等设计较多。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向文明时代进化的始祖和光照世间万物的太阳神,女娲是古之神女,被尊为母神和月神,同时伏羲、女娲也是阴阳、男女和谐的象征,是对人类的始祖神化育世间万物最简练的概括。古人认为,将他们的画像画在墓里,自然会保护墓主人不受地下魑魅魍魉侵扰,同时,还能引导墓主的灵魂飞升到天国仙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伏羲女娲交尾图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
汉代羽人形象多是肩背出翼,两腿生羽,大耳如扇,又称飞仙,是汉代神仙之一,羽人自身长生不老,出现在墓葬壁画中,有以下重要使命:导引灵魂升天,赐仙药,助长寿,娱神和辟邪。
凤凰是传说中的鸟类之王,也是自古人们所崇敬的图腾之一。凤凰通常的形象是体大、颈长、全身羽毛五彩斑斓,颈上布满丝状的毛羽,金光闪闪,艳丽无比,它的鸣叫颇似吹箫弄笙发出的声响,善于飞翔,它飞翔时有无数的鸟儿跟随。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凤凰一直被视作至高至上、美好吉祥的象征。
《诗经》中记载:雄为凤,雌为凰,统称凤凰,并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凤凰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鸟,却是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鸟类乃至其他动物和自然现象融合而成,正如《说文》中解释: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磨後,蛇颈鱼尾,鹳颡(读作sǎng)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凤凰具有勇猛善战、驱邪避恶和承载导引的功能,当升仙的需求产生时,凤凰必然成为辅助人们升仙的首选工具。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哲学中解释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古人从事农业生产时,由探索"天"的奥妙到顺从"天意",进而想象出一整套的"天神",在意识中形成一个高于人间的"天界"。"天"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灾异和祥瑞就是"天"对人的责罚和嘉奖。
新莽天象神话壁画墓
墓顶为穹窿顶,在外形上符合当时"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墓室顶脊,是墓室的最高处,描绘着日、月、星辰、流云等天象图,日月之间通过星辰和流云连成一体,渲染了日月同辉的神秘天界气氛。在墓顶或墓室上部绘有仙人、神兽、飞禽、玉璧。人首蛇躯的伏羲和女娲,两神或分别紧贴日、月,或分别双手擎日、举月;青龙、白虎、朱、玄武四神;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方之佐;西王母及其天庭仙灵瑞兽等等神话了的天和传说中的人物构成了满壁生风的"神仙世界"。汉墓壁画的整体构思、图像选择和配置按"阴阳五行"布局,表现了一种尊天思想,是"天人感应"在墓室壁画中的反映。
目前全国发现的汉代壁画墓有80多座,有25座在河南(其中洛阳有19座)。河南汉代壁画产生时间最早,内容丰富,对后世墓葬壁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汉代丧葬习俗、信仰和壁画艺术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220-589)时期,地处核心区域的中原是四方征战驰骋之地。期间曹魏、西晋和北魏孝文帝迁洛统治之时,间或有短暂的和平稳定期,但随着北魏王朝的分裂,北方又陷混战纷争的状态,因此河南发现的这时期的壁画墓不多,只在北魏洛阳和北齐邺都附近的安阳发现几座壁画墓。这一期间墓葬壁画在空间布局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洛阳的北魏墓中首次发现了甬道(或称墓道)壁画。
唐代 (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墓葬壁画在唐代乘着北朝后期蓬勃发展的势头,迈进墓葬壁画发展进程的巅峰阶段。目前河南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主要分布在洛阳和安阳两地,其画幅巨大,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堪称唐墓壁画的上乘佳作。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丧葬观念,其意是让逝者在幽冥世界里能够安全的过着衣食住行皆无优虑的生活。这种观念通过墓葬建造、墓室装饰、随葬品放置和各种仪式活动来体现。
重视修墓,极力仿造地上居室建墓室,至宋金时期达到极致。宋金雕砖墓不仅墓室建筑高度仿真,连内部的装饰、设施也完全模拟家居环境。人们在墓室周壁装饰各种家具、美酒佳食、侍者门卫、歌舞杂剧乃至出行的车马……希望这型没施能够满足逝者在地下生活的各种需求,同时也表达了后辈子孙"永为供养"的一片孝心。
河南目前已发现的北宋壁画墓多达50余座,这些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京汴梁(今开封)、西京洛阳及周边一带。壁画墓的形制多为仿木建筑形式,壁画题材以表现墓主家居生活场景为主。考古资料显示,除少数墓主外,壁画墓的主人多数是没有官职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绅富户。
河南金代(1115-1234)壁画墓分布于当时处于金国统辖下的河南北部区域,如郑州、洛阳、安阳、焦作等地区,壁画墓的形制和壁画题材内容与北宋壁画墓极为相近,唯人物的衣冠服饰略有差别。
大约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的宋金时期,河南、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区流行一种仿木结构雕砖壁画墓。这种墓型,最早出现于九世纪的唐代晚期,经过五代和北宋前期一百多年的发展、完善,至北宋后期和金代,其构造和装饰日趋熟巧和繁缛。墓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砖雕、壁画,是这种墓的精华所在,它们侧重对世俗家居生活的摹写,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是我们了解宋金时期历史文化和习俗的珍贵材料。
洛阳北宋为西京,金代为中京,其地位仅次于当时的都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洛阳一带发现了多座这一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其中以关林庙北宋墓和史家屯金墓两座最为精彩。
北宋晏殊《少年游》云:“谢家庭槛晓无尘,芳宴祝良辰。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榴花一盏浓香满,为寿百千春。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与时新。”
饮茶、喝酒、赏乐、观剧,是宋金时期倍受人们推崇的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之事。当时的官宦、富商与乡绅之家,每逢节庆、会友、喜事,都会开设宴席、延请伎乐。向以风雅著称的宋人称之谓"开芳宴"。
奉食与供酒、供茶也是祭奠与丧仪中的重要内容。宋金雕砖中保存了许多"开芳宴"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丧葬仪式活动的部分内容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之一斑。如宴饮图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和家居环境,备食场景中各种器具等等。
北宋仲殊《步蟾宫》云:“仙郎心似长江阔。妾意如、波间明月。相随定、一带向东流,共宴乐、无时暂歇。长生只在长欢悦。除此外、总应虚设。笙歌里、身住几何年……”
乐舞、杂剧表演,与宴饮共同形成较为稳定的组合配置。
杂剧在宋金时期十分兴盛,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宋金乐舞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歌舞、说唱等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结果。杂剧演出是以娱乐、逗笑为目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在演出过程中有乐队伴奏,演员要化妆,使用各种服装和道具。
乐队,也是壁画的题材。常用的乐器有笛子、觱篥(读作bì lì )、方响、筝、大鼓、腰鼓等。乐队中有一位手持长竹竿的人,此人是乐队主管,竹竿类似今天的指挥棒。
明(1368-1644 )清( 1644-1911)时期的壁画风格较之前代,更为规范和世俗化,但数量开始骤然衰减,原因在于明初颁布了大量与房舍相关的礼仪规范,诸如前代壁画彩绘、重檐斗拱等仿木构壁画墓所表现的内容均被严厉禁止,它们不仅适用于地上建筑,同时也影响到了墓室的营建,与此同时,明代时期对于工匠的创作约束极严,也从根本上导致了墓室壁画传统的衰落。而清代壁画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有关于现实重大题材的描绘以及民间小说与文学名著的表现。
这些雕砖和壁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金雕砖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窗口,同时打开一个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新视角。
来源:读经典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