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甘肃史前文明的长河中,古老的沙井文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千年文明的光辉。“十四五”期间,作为守护、研究与传播文化遗产的核心阵地,金川区沙井文化博物馆通过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推动科技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在甘肃史前文明的长河中,古老的沙井文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千年文明的光辉。“十四五”期间,作为守护、研究与传播文化遗产的核心阵地,金川区沙井文化博物馆通过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推动科技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千年遗产,见证金昌文明之源
金昌自古便是文明交融的重要节点,多元文明在此碰撞、沉淀,织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脉络。
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这片土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民们沿金川河搭建聚落,用粗糙的石器与陶器,开启了对这片土地的早期探索。商周时期,这里为西戎部落的牧地,马蹄踏过草原,留下了游牧文明的早期印记;春秋战国、秦至西汉初,月氏、乌孙、匈奴部族先后驻牧于此,他们逐水草而居,将游牧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这片土地。
直到西汉武帝时期,随着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这里迎来文明交融的关键转折——中原的农耕技术、礼仪文化沿丝路西传,与本地的游牧传统碰撞融合。猎猎西风中,金川先民饮马金川河,铸起三角城,用青铜冶炼技艺打造工具与兵器,用彩陶绘制生活图景。
从原始聚落的星火,到游牧部落的迁徙,再到丝路文明的交融,一代代金川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不仅留下了三角城遗址、沙井文化遗存等珍贵的古代文明印记,更让“交融”成为金昌地域文化最鲜明的底色。
“从沙井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到今天的多民族聚居,金川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们将牢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使命任务,不断发掘沙井文化内涵,持续讲好金川历史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金川区博物馆馆长孙国鹏说道。
综合施策,筑牢文物保护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十四五”期间,沙井文化博物馆以三角城遗址为重点,编制完成《三角城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并依托规划成功实施三角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和三角城遗址安防项目,为沙井文化遗存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6月,三角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启动,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600万元。项目新建1234.57平方米综合楼,集成文物库房、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配套遗址复原模型、停车场等设施;同时为遗址及周边4个墓群安装保护围栏4865米、界桩66个,铺设巡护道路1000米、外围连接道路771米。
同期推进的三角城遗址安防工程项目,构建“技防+物防+人防”防护格局。项目建设监控中心、全覆盖视频监控及应急广播系统,实现遗址24小时动态监测,与保护围栏等“物防”设施、文物保护员巡护“人防”机制联动,形成快速响应链条。
“目前,三角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进入验收决算阶段。这标志着三角城遗址从被动守护向主动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成型,也为地方遗址保护利用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金川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李彦龙介绍说。
创新展陈,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走进沙井文化博物馆,外界的喧嚣被悄然隔开。展柜里,沙井彩陶罐泛着温润光泽,青铜兵器凝着千年冷光。三角城遗址模型前,有人俯身细观;电子屏上,先民生活场景缓缓流转,静谧中满是文明对话的温度。
△市民在沙井文化博物馆参观
在保护好沙井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沙井文化博物馆积极创新展陈形式,通过引进数字化技术,采用声光电结合、场景复原、互动沙盘等多种手段,增强文化传播效能。
馆藏文物主要以沙井文化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及其他金川区域出土文物为主,共有文物藏品64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套),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25件(套),涵盖了铜器、陶器等8个门类。
馆内现有“沙井文化陈列”“民俗文化陈列”等5个基本陈列,其中“沙井文化陈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集中展示沙井文化内涵的专题陈列。
带柄铜镜的精巧工艺展现了早期金属铸造的高超水平,双耳彩陶罐上的几何纹饰暗藏先民的审美智慧,而铜刀、铜箭镞等工具则印证了当时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模式。
极具辨识度的沙井文化器物遗存,从不同角度系统展示了沙井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与沙井先民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沙井文化博物馆陈列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从三角城遗址出土的,它是我们沙井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我们研究沙井文化新石器晚期的文化,还有先秦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西北民族交流、交融,提供了很多丰富并且重要的实物资料。”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周贤婧说。
继承弘扬,延续金昌文明薪火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十四五”期间,沙井文化博物馆以沙井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外展交流、社教活动、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等举措,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
在馆际交流方面,积极“走出去”,先后在我省玉门市、山丹县、临泽县等地开展外展20场次。在社教活动上持续发力,累计开展青少年社教活动189场,“青少年研学”“家乡故事征文比赛”等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增强大家对家乡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
学术与文创成果丰硕,出版学术专著《沙井文化研究论文集》1部,文物画册《金川文物》1000余册,为研究沙井文化提供了系统的学术支持。同时,研发沙井铜镜书签、单耳彩陶杯马克杯等文创产品,获大众好评。
沙井文化博物馆2021年被金昌市科协、市关工委命名为 2022-2026年度“金昌市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4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为“2022-2026年度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5月,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授予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024年8月,被西北民族大学授予西北民族大学实习基地。
“站在三角城的遗址上,倾听历史的回响,看着如今周边美丽乡村的景象,那种古今交汇的感触让人难忘。”市民王瑞文在参观完文物展览后动情地说道。
守护文物功在千秋,传承文明责无旁贷。如今,沙井文化博物馆已从“小众打卡地”变成了展示家乡底蕴、讲好民族故事的“文化新地标”。未来,在国家“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的要求下,沙井文化博物馆将继续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探索文物赋能文旅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生福祉、驱动区域发展的宝贵资源。
记者:郭鑫 柯玉栋 何瑞锦
来源:金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