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番自信表态并未赢得普遍认同,反而引发了一场围绕数据真实性的激烈辩论。美联储用持续高企的核心指标表达质疑,经济学家们直指其数据魔术,普通民众则用日渐干瘪的钱包给出了最现实的回应。
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台上,特朗普的宣言掷地有声,随之而来的是白宫对历史性经济成就的密集宣传。
但这番自信表态并未赢得普遍认同,反而引发了一场围绕数据真实性的激烈辩论。美联储用持续高企的核心指标表达质疑,经济学家们直指其数据魔术,普通民众则用日渐干瘪的钱包给出了最现实的回应。
这场看似胜负已分的通胀之战,实则是数据话术与经济现实的剧烈碰撞。
特朗普政府口中的通胀胜利,根基是一组精心挑选的短期数据。
白宫团队反复强调,2025年1月至8月的物价涨幅经年化处理后仅为2.3%,并将其包装成通胀被彻底压制的铁证。
这种计算方式的逻辑很简单:把八个月的累计涨幅直接乘以12个月与8个月的比例,得出年度化的通胀率。
美联储及高盛、摩根大通等权威机构普遍采用年度同比数据,即当月物价与去年同月对比,作为判断通胀趋势的核心依据,原因在于短期数据易受季节性波动、突发事件等临时因素影响,无法反映真实的年度物价变动规律。
《华盛顿邮报》记者AndrewVanDam举例称,若用同样的年化方法计算2024年某段短期数据,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年度通胀率误差超过1.5个百分点,足以扭曲整个经济判断。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键数据的发布延迟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原定10月15日公布的9月物价指数,因政府关门危机推迟至24日发布,这给了白宫近十天的话语空窗期。
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指出,新关税政策的物价传导存在滞后性,9月数据本应首次反映部分新增关税的影响,而延迟发布使得公众难以及时掌握通胀的真实走向。
与白宫的乐观叙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储发布的官方数据。
作为美联储最看重的通胀指标,8月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同比上涨2.7%,较7月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PCE更是达到2.9%,不仅远超2%的政策目标,更创下2月以来的新高。
这一数据与白宫宣称的2.3%低通胀形成刺眼反差,凸显出两种统计逻辑下的认知鸿沟。
美联储的担忧不止于通胀本身。在最近的议息会议纪要中,官员们明确提及劳动力市场出现裂痕:受关税政策影响,多个进口依赖型行业的企业为转嫁成本,已开始缩减招聘规模甚至裁员。
美国劳工部的修订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新增就业岗位比最初统计少了91.1万个,每月实际新增岗位仅7.1万个,较原数据近乎腰斩。
这种就业市场的疲软,恰恰印证了通胀压力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
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则更为直观。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研究显示,受关税政策影响,美国家庭平均每年额外支出增加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较此前上涨38%至40%不等。
社交媒体上,总统说通胀没了,我结账时却要多付三分之一的吐槽屡见不鲜。
有消费者算了一笔账:疫情前售价3美元的一加仑牛奶,如今普遍涨到4美元以上。
50美元的groceries(食品杂货)清单,现在要花65美元才能买齐,整体物价涨幅早已超过25%。
这场通胀数据之争的背后,是白宫与美联储之间愈演愈烈的权力博弈。
特朗普政府对通胀数据的美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施压美联储降息寻找借口。
年内,白宫已多次公开敦促美联储降息,特朗普本人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十余次抨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甚至一度起草解雇信件,导致美股、美债、美元同步震荡。
双方的分歧早已超越数据解读层面。特朗普认为高利率加剧了经济压力,多次要求降息3个百分点,声称此举一年可省下1万亿美元。
而美联储则坚持通胀未达目标,需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这种矛盾在人事安排上表现得尤为突出:8月,特朗普以涉嫌欺诈为由宣布解雇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首次总统解职理事的案例,尽管联邦法院暂时阻止了这一决定,但双方的冲突已公开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白宫正试图通过人事渗透影响美联储决策。9月10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了特朗普对其白宫高级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的美联储理事提名,而米兰此前曾批评美联储与行政部门的旋转门安排损害独立性。
华尔街大行CEO们纷纷发出警告,摩根大通全球市场情报主管安德鲁·泰勒指出,美联储独立性是市场信心的基石,任何政治干预都可能动摇金融稳定根基。
据知情官员透露,财政部门与经济顾问团队各执一词:一方主张继续用年化数据塑造政绩,另一方则私下承认通胀只是被技术性处理掩盖。
而特朗普本人对数据的敏感性极高,要求团队务必突出胜利面,甚至在汇报会上亲自圈点漂亮数字,要求反复对外强调。
特朗普政府极力宣传的制造业投资高峰,同样未能掩盖民生层面的现实压力。
尽管白宫反复展示回流工厂和新增岗位的数据,但普通家庭感受到的却是持续增长的生活成本。
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8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能源价格环比上涨0.8%,而这两类支出占低收入家庭消费比重超过30%。
《华盛顿邮报》的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通胀数据上有所隐瞒,71%的人表示生活成本比一年前更高。
经济评论员指出,政府对短期数据的刻意美化,本质上是对民众智商的低估,超市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加油站的计价器,都是比年化数据更真实的通胀指标。
如今,推迟发布的9月通胀数据已揭晓,核心PCE仍维持在2.9%的高位。
特朗普政府的胜利宣言还在继续,但美联储的警示、经济学家的批评和民众的切身感受,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
这场号称打败通胀的战役,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话术表演,而美国普通家庭,正为这场表演支付着越来越高昂的成本。
来源:科技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