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朋友聊天,总有人说 “钱难赚”“生意不好做”。其实不是机会没了,而是经济周期悄悄换了赛道。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早说过,经济每 60 年一个大循环,分繁荣、衰退、低迷、复苏四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 “低迷转复苏” 拐点 —— 旧的增长模式过时了,新机会都
最近和朋友聊天,总有人说 “钱难赚”“生意不好做”。其实不是机会没了,而是经济周期悄悄换了赛道。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早说过,经济每 60 年一个大循环,分繁荣、衰退、低迷、复苏四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 “低迷转复苏” 拐点 —— 旧的增长模式过时了,新机会都藏在结构里。
很多现在我们经历的,美日早就演过一遍,照着看就能避开不少坑。
日本最典型,1990 年经济泡沫破了后,股市楼市跌了 70%,大家不敢乱花钱,反而催生了新趋势:二手店、折扣店爆火,“质价比” 成了消费王道;家庭健身、健康食品也跟着火了,大家更看重身体。
美国也一样,1929 年大萧条和 1970 年代滞胀期,广播、电影、纸牌游戏成了大众消遣;连《读者文摘》这种廉价读物和心理咨询都火了,说白了就是经济压力大,大家既想省钱,又想找精神慰藉。
结合这些规律,我总结了几个普通人能感知到的趋势,不用搞大投资,小生意里藏着大需求。
当下的 5 个 “机会窗口”
1.平价不代表廉价:不是买最便宜的,而是 “质量好又不贵”。现在社区折扣超市、二手奢侈品回收,还有解决流量刚需的随身 WiFi都在往这走 —— 不管是出差临时用,还是租房不想装贵的宽带,它都以低成本满足高频上网需求,成了不少人的 “流量平替”。就像现在大火的格行随身wifi,凭借智能切网+长续航+极致售后,年销百万。
2.健康成了硬刚需:不再是生病才看病,而是提前预防。户外装备、轻食餐饮卖得好,连失眠调理、冥想课程都有人买单,这就是 “疗愈经济” 的崛起。
3.情绪价值很重要:物质紧了,精神需求就更强烈。现在剧本杀、主题展览火,就是因为能提供沉浸式体验;IP 周边卖得好,也是大家在找情感寄托。
4.低成本娱乐回归:长途游、高端餐厅遇冷,反而露营、城市微旅行、家庭桌游火了,就像美国滞胀期大家爱在家看电影,花小钱找乐子成了主流。
5.细分人群有商机:老龄化、单身化越来越明显,适老化改造、一人食餐厅、Z 世代的二次元周边,只要精准盯准一个小群体,就能做起来。
说到底,经济周期不是 “末日”,而是重新洗牌。不用总想着搞大项目,不如从身边的小需求入手,花小钱验证想法,攒点现金流和经验,反而更稳。你们身边有没有发现这类小变化?
来源:创变者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