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省多地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在办公楼宇弱电井、公共机房等区域通信线路上加装网络设备,利用办公场所固定电话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通讯传输技术支持,且呈快速蔓延之势!
5月12日,洛阳市反诈中心发布一起《紧急提醒》:
近日,我省多地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在办公楼宇弱电井、公共机房等区域通信线路上加装网络设备,利用办公场所固定电话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通讯传输技术支持,且呈快速蔓延之势!
难怪最近打来的诈骗电话都显示正规的企业名称,原来猫腻在这里呢。
诈骗集团这招挺狠,大家一看来电是正规公司的,一不小心可能就接了,被骗了。
之前我们总是提醒:境外电话、陌生电话很可能是诈骗电话,不要接,然而,来电显示反过来成了诈骗分子利用来获取信任的“工具”。
骗子就是在不停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反认知,当你的认知跟不上诈骗发展的速度,当诈骗套路超出你认知的范围,被骗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今年以来,骗子的套路变化比往年更多了,也更频繁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升级,就是成功开发出了远程控制手机的APP。
只要装了他们远程控制的APP,骗子就可以在远端控制你的手机直接转账了。这绝对是改变电信诈骗未来发展趋势的革命性的升级,还会在更多的骗局中出现。
以前,骗子骗钱只能靠忽悠,现在好了,直接把手伸到咱们口袋里拿来了。
案例1:前不久,浙江嘉兴的李阿姨遭遇了冒充客服诈骗,某平台“客服”称她开通了某项业务,每月需要扣除800元。
这款APP具备远程控制功能,安装了之后手机就不受控制了,李阿姨不知道如何处理,跑去派出所求助。
然而,就在路上,李阿姨眼睁睁地看着手机被人控制着登录手机银行,转走了2万元,束手无策。
李阿姨银行卡里还有21万元,幸亏警察及时处置,才有惊无险地保住了。
案例2:4月7日,小周(化名)接到一通自称是“某直播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告知小周,他开通了直播付费功能,若不关闭,每月将会自动扣除800元。
小周坚称自己从未办理过这项业务,“客服”表示可能是误操作购买,取消业务只需按提示操作即可。
小周按“客服”要求,点开链接下载了多个不明应用程序,并打开“屏幕共享”,还在App上输入了银行卡、密码等信息。
紧接着,小周的手机突然失控,出现黑屏、闪屏,无法进行任何操作,也不能强制关机。在“客服”的哄骗下,小周连续进行刷脸验证,就在这短短时间内,骗子迅速转移了24笔资金,小周共计被骗近百万元。
案例3:芜湖的卞某接到诈骗电话后,未意识到落入骗局,对骗子言听计从。他先是登录手机网银,在屏幕共享过程中泄露了存款余额和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
随后,卞某又与对方开启远程控制,手机随即进入黑屏状态,屏幕完全被对方操控。最终,卞波的银行卡被盗刷,共计损失140余万元。
除了远程控制,利用NFC功能盗刷也是今年骗子开发出的新套路。很多网民可能连什么事NFC都不知道,更别说做好安全防范了。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说通俗点,就是我们刷卡、刷票、刷门禁“嘀”一声那种。
骗子正是利用人们对NFC的认知缺陷,设计了这种骗局,不少人莫名其妙就被骗了。
案例4:李先生接到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询问改签还是退票。李先生选择改签后,“客服”表示因已为其购买保险,可退还300元到银行卡,但需通过“企业支付”操作。
在“客服”指引下,李先生使用招商银行卡在某短视频平台开通“放心借”服务,并按要求分两次借款共10万元。接着,对方要求李先生下载名为“NFO-X”的软件,并通过手机NFC功能进行刷卡操作。
李先生完成两笔大额交易后,在对方要求进行第三次刷卡时察觉异常,可此时他已被骗9.8万元。
未来的电信诈骗,必将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更新换代更快。随着反诈宣传的深入,群众防骗意识有所提高,骗子们必然加快骗术升级的步伐,才能骗到更多的人。
二是技术深度运用。网络、AI技术的运用会极大地拉大诈骗分子和受害者之间的认知差,提高筛选受害者的效率和诈骗的成功率。
三是剧本更加精细。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人群量身定制诈骗剧本,结合社会热点设计话术,迷惑性更强。
归根结底,电信诈骗是可防性犯罪,只要我们平时多了解最新诈骗套路,多学习反诈知识,就能有效保护我们的财产安全。
来源:高台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