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盟因中方近期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加急酝酿对华贸易反制清单,甚至放出讨论启用“反胁迫”机制的风声,却在布鲁塞尔领导人峰会召开前夕,深陷成员国立场分裂与经济反噬担忧的双重僵局。
Ai主播讲新闻
欧盟因中方近期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加急酝酿对华贸易反制清单,甚至放出讨论启用“反胁迫”机制的风声,却在布鲁塞尔领导人峰会召开前夕,深陷成员国立场分裂与经济反噬担忧的双重僵局。
当地时间10月23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齐聚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峰会。这场峰会未启先热,彭博社23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披露,欧盟委员会正紧急赶制一份对华贸易措施清单,计划本月底正式发布,试图以此为中欧贸易谈判“加码”;与此同时,委员会还在同步制定短期方案,旨在保障关键供应链安全并寻找替代来源。而这一切动作的直接诱因,正是中方近期针对稀土出台的新出口管制措施,这一被欧盟视为“卡脖子”的资源领域,让素来标榜“自由市场”的欧盟陷入了罕见的焦虑。
焦虑早有伏笔。彭博社22日的消息已透露,德国、法国、波兰三国率先表态,支持在此次峰会上将“中方对欧贸易措施收紧”列为核心议题。其中,法国态度最为强硬,明确主张“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则紧随其后,提出愿讨论动用被外界称为贸易“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以此回应中方稀土管制。这一态度与今年8月德国总理默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的“对华协调”基调形成微妙反差,彼时的“共识”在稀土管制的冲击下,迅速裂变为具体行动上的激进表态。
稀土为何能成为撬动中欧贸易博弈的“支点”?答案藏在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里。这种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战斗机、新能源设备等高科技领域的材料,早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军事工业的“命脉”。而中国在稀土开采与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更是欧盟焦虑的核心根源,从矿石开采到提纯加工,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短期内尚无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够替代。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试图为欧盟“支招”,列出航空部件、旧式深紫外光刻机、高精度轴承特种钢等潜在反制工具,可这份“清单”更像一份暴露短板的“无奈之举”:旧式深紫外光刻机已跟不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迭代节奏,特种钢与航空部件的对华出口依赖,反而可能让欧盟陷入“反制即自伤”的困局。
欧盟口中的“核选项”《反胁迫工具法案》,更像是一枚“虚张声势”的威慑弹。该法案自2023年底生效至今,从未真正启用过,即便当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时,欧盟也曾多次放风要动用这一工具,最终却因担心经济反噬不了了之。如今再提这一“杀器”,背后是欧盟试图通过“强硬姿态”掩盖战略被动的尴尬:一方面,欧洲经济仍在为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买单”,通胀高企、制造业承压的现状下,任何对华贸易升级都可能成为压垮欧洲经济的“又一根稻草”;另一方面,成员国间的分歧早已摆上台面,并非所有国家都认同法德的激进立场,更多国家担忧“对华反制”会直接冲击本国对华出口贸易,毕竟中国仍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稀土管制影响的是欧洲高科技产业,而反制措施打击的可能是欧洲本土的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
这种“分裂”在欧盟内部并非秘密。欧洲新闻网23日的报道直言,尽管中国问题必然会“闯入”峰会讨论,但欧盟成员国在“如何应对”上根本无法达成共识,“所有人都清楚,中欧贸易摩擦升级,受伤更深的会是本就疲软的欧洲经济”。就连欧盟委员会发言人也对“反制清单”的准备情况讳莫如深,仅以“拒绝置评”回应,这种回避,与其说是“保密”,不如说是对“反制可行性”的底气不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在酝酿对华反制的同时,还在同步推进两项“配套动作”:一是与七国集团(G7)协商“协调脱钩”,试图联合盟友摆脱对华稀土依赖;二是考虑出台新规,对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增设“门槛”,包括强制技术转让、限定欧盟商品使用比例、要求本地增值甚至强制组建合资企业。前者暴露了欧盟“单打独斗”底气不足,需借G7“壮胆”的现实;后者则彻底撕下了“自由市场”的伪装,当欧盟要求中国企业“让渡利益”以换取市场准入时,其指责中方“不公平贸易”的论调,瞬间沦为自相矛盾的笑谈。
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且坚定。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明确指出中方近期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既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也始终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针对欧盟近期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荷兰政府9月30日指令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Nexperia)资产及知识产权一年,王文涛强硬表态,坚决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敦促欧方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荷方回归契约精神与市场原则,妥善解决问题。
一边是欧盟“急吼吼”地酝酿反制、炒作“胁迫”,一边是中方“稳扎稳打”地依法施策、维护供应链;一边是欧盟内部“各怀心思”的分裂,一边是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韧性,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地缘博弈,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范畴,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大国战略定力与博弈智慧的试金石。
欧盟试图用“反制清单”和“核选项”给中国“施压”,却忘了自己早已被“稀土依赖”和“经济脆弱”捆住了手脚。特朗普关税的余痛未消,对华贸易升级的风险又近在眼前,成员国的分歧更是让所谓“统一立场”沦为空谈。欧洲新闻网那句“动用贸易‘核选项’仍是遥远想法”的评价,或许才是这场博弈最真实的注脚。欧盟的“雷声”再大,也抵不过内部“分裂雨”的浇淋,更撼动不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战略定力。若欧盟执意沿着“泛安全化”“贸易保护”的老路走下去,最终只会在“伤人不成反伤己”的困局里越陷越深,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繁荣,也将为这份“焦虑的激进”付出代价。
来源:红茶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