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苏富比把一幅明代山水和它的NFT孪生体打包成交,落槌价比真迹还高12%。
“传了三百年的画,居然被一块芯片抢了风头。
”
上周苏富比把一幅明代山水和它的NFT孪生体打包成交,落槌价比真迹还高12%。
老藏家当场愣住:到底谁在继承谁?
数字遗产专场不是噱头,是遗嘱里必须新增的“加密钱包”那一栏。
以前怕子孙把画挂厕所,现在怕私钥直接扔进垃圾桶。
佳士得干脆设了个“数字遗产部”,业务只有两件事:帮富豪写密码,教继承人不会手滑点成“永久删除”。
更离谱的是牛津那台“量子钟”,把瓷器生日算到误差五年。
明青花原来靠口传,现在靠原子;釉面扫一遍,全息图比族谱还细。
故宫的师傅说,以后不用翻箱倒柜找老房契,机器一扫,真假立判,比老中医把脉还稳。
可技术再炫,也绕不过官司。
上个月罗马一对姐弟为了一只清雍正碗打到欧盟法院,中国出具的传承档案第一次被意大利直接采信——换以前,得先让律师飞两趟北京,公证处盖章盖到手软。
新签的《中意互助协定》等于给文物发了申根签,过关不再脱层皮。
最头大的是战争条款。
ICOM刚给“抢来艺术品”开了绿灯:只要能证明当年被纳粹抢过,现在就能申请强制返还。
欧洲不少老家族连夜翻祖谱,怕哪天法院敲门,说墙上那幅柯罗是“赃物”,直接抱走,连框都不留。
所以现在的玩法变成“双轨制”:实体进恒温仓库,数字拷进冷钱包;纸质遗嘱写一行,智能合约再写一行。
量子报告、全息底档、区块链哈希,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嫌麻烦,可拍卖行一句话怼回来:五十年后的买家,只认数据不认眼泪。
也有反着来的。
杭州一位90后把first NFT作品存进银行保险箱,纸质“原作”直接烧掉,直播全程。
他说反正代码不灭,灰比纸更长寿。
老一辈骂他离经叛道,他却笑:你们怕断代,我怕断电。
说到底,传承这场游戏,规则三年一刷。
今天觉得安全的,明天可能成漏洞;现在看不懂的,十年后也许救命。
想守住东西,得先守住好奇心——至少学会把私钥抄在不会褪色的纸上,再教继承人别把它当成外卖单直接扔。
来源:于果园感受丰收的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