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日益专业化、隐蔽化的网络黑产威胁,58同城以人工智能驱动平台治理全链路升级,持续强化平台反诈治理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平台通过精准识别和主动预警实现对风险账号的高效打击:审核效率较年初提升89.91%,线索上报监管效率较年初提升53.89%,高风险账号
面对日益专业化、隐蔽化的网络黑产威胁,58同城以人工智能驱动平台治理全链路升级,持续强化平台反诈治理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平台通过精准识别和主动预警实现对风险账号的高效打击:审核效率较年初提升89.91%,线索上报监管效率较年初提升53.89%,高风险账号平均存活时长同比2024年下降70.17%,电诈类投诉同比下降68.46%。与此同时,平台在治理过程中累计保护高危易受骗用户超104万人,相当于每日帮助3600个家庭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01
用AI织密反诈“雷达网”
一边是“培训贷”陷阱、假房源骗局屡禁不止;一边是用户对安心求职、放心租房的迫切需求。如何让骗局止步于点击之前,成为平台反诈治理的关键。
技术防线是第一道屏障。当前,网络黑灰产不断翻新手法,从虚假招聘到虚假房源、二手交易陷阱,诈骗花样层出不穷,传统风控手段难以全面应对。为此,58同城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平台治理全流程,构建覆盖“杀猪盘”、刷单诈骗等多类高风险场景的风控AI大模型体系。该系统依托平台数亿级用户行为数据,融合语义分析、跨场景行为特征挖掘、设备指纹等技术,实现对高风险账号与虚假信息的精准识别与前置拦截,在不良信息触达用户之前及时“亮起红灯”。例如,在微聊交互环节中,对语言特征、会话意图与交互模式进行动态分析。一旦识别出“诱导转账”、“脱离平台交易”等风险话术,系统将自动触发干预机制。
通过努力,2025年AI模型在微聊场景的识别能力显著提升,日均前置拦截风险账号560个,提示高危会话4000条。有用户反馈,正是因为在点击前收到系统风险提示,才避免了缴纳培训费或押金的损失。
02
构建“线上识别、线下打击”立体反诈机制
除技术赋能外,跨区域、跨平台的诈骗行为更需要社会协同治理。近年来,网络诈骗蔓延迅速,仅靠单一平台难以根除。58同城持续与公安机关、监管部门深度合作,通过预警、防控、治理与联动,构建“线上识别、线下打击”的立体联防机制。
平台识别出潜在受害用户后,可实时将信息同步至警方,由警方通过电话或短信进行劝阻。2025年平台累计向公安机关输出高危线索5.27万条,配合打击多个涉诈团伙,成功阻止多起用户经济损失。
这一“线上+线下”的反诈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理精准度,也通过平台、监管与社会多方协同,进一步织密了社会反诈防线。
03
反诈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如果说AI技术和警企合作是“硬核防护”,那么全民共建则是“柔性守护”。近年来,58同城推动反诈教育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从功能提醒走向场景体验,助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防骗意识。
目前,平台已在全国组建起一支超千人的“反诈宣传员”队伍,成员包括高校师生、传统手艺人、社区志愿者和退休民警等,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工厂、夜市,以接地气的创意方式传递防骗知识,使反诈治理在体现“力度”的同时,更具“温度”。
“烧饼热腾腾、骗子冷冰冰,求职租房需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广州天河棠德南路,“反诈烧饼铺”的喇叭声成了居民的日常提醒。烧饼中央印着“小心有诈”,包装袋上印有“租房低价陷阱要警惕”“高薪工作先交钱必是骗局”等提示。居民李阿姨表示:“每天买烧饼都能看到,比群里转发的信息更易记住。”
毕业季期间,58同城联合职业学校教师设计了“求职旅途版反诈桌游”,通过50个社会情境和15个诈骗陷阱,让学生在游戏中“踩坑”,在轻松氛围中学会识别风险。
在产业园区,新入职员工需完成平台与工厂联合设计的“反诈通关试题”,答对后方可上岗。配套设置的“反诈上岗墙”和“今日圈套终结者”榜单,将反诈教育与日常生产紧密结合,也为工厂开展反诈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在社区,物业与58同城合作组建“反诈宣传员”小分队,由保洁员、门岗保安和社团成员组成。他们用小喇叭广播、张贴反诈提示、日常提醒等方式,把反诈信息送到居民身边,成为最接地气的“防骗哨兵”。
从烧饼摊到桌游,到小区到工厂,平台借助“反诈宣传员”机制,将防骗教育融入城市生活的细微处,逐步织密社会反诈的“软防线”。
专家指出,唯有技术、制度与社会力量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压缩诈骗的生存空间。从AI精准预警到警企联动打击,再到全民反诈意识的持续普及,一套多层次、协同共治的防护体系正在逐步成形。让求职更安心、租房更放心、生活更省心,这不仅是平台的探索方向,更是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
来源:IT时代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