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名军人到餐馆吃饭 老板娘听完菜名,愣在原地:我丈夫在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4:46 2

摘要:成都的梅雨季,雨丝像扯不断的银线,斜斜织着老城区的街巷。下午五点刚过,青石板路被浇得发亮,倒映着沿街商铺的霓虹招牌,空气里混着火锅的牛油香、豆瓣酱的发酵香,还有老茶馆飘出的盖碗茶香——这是玉林西路深处独有的烟火气。

第一章 雨巷里的家常菜馆

成都的梅雨季,雨丝像扯不断的银线,斜斜织着老城区的街巷。下午五点刚过,青石板路被浇得发亮,倒映着沿街商铺的霓虹招牌,空气里混着火锅的牛油香、豆瓣酱的发酵香,还有老茶馆飘出的盖碗茶香——这是玉林西路深处独有的烟火气。

“慧姐家常菜”的木门被推开时,风铃叮当作响。陈慧正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翻炒回锅肉,郫县豆瓣的红油溅在白色瓷砖上,像一朵朵细碎的红花开着。听到动静,她头也没回:“几位老师,里面坐!菜单在桌子上,先倒杯茶润润喉,稍等哈!”

身后传来三个沉稳的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谢谢老板娘。”

陈慧端着炒好的回锅肉转身,正要往餐桌送,目光扫过门口三人,脚步顿了顿。三个年轻人穿着迷彩作训服,肩章上的星花在暖光下闪着微光,领口的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即使刚淋过雨,身上也没有半分邋遢,站姿笔挺得像三棵青松。

最年长的约莫三十岁,额角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眼神锐利却温和,应该是带队的班长;中间的二十七八,皮肤黝黑,嘴角带着点憨厚的笑;最年轻的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未脱的青涩,偷偷打量着餐馆里的陈设。

“几位是部队上的吧?”陈慧把菜放在邻桌,笑着递过茶杯,“看这身打扮,刚出任务回来?”

年长的班长接过茶杯,礼貌地点头:“老板娘眼光准,我们刚从训练场下来,想着附近找家家常菜馆垫垫肚子。”他拿起桌上的塑封菜单,指尖划过菜品名称,“就来你们家的招牌菜,再加点家常的。”

陈慧笑着应着,转身去给他们倒茶水,耳朵却下意识地留意着他们的点单。这些年,她的餐馆开在军区大院附近,常来的军人不少,每次看到他们,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酸涩——那身军装,和她失踪五年的丈夫张磊穿的,一模一样。

“班长,我想吃那个‘山河无恙烧排骨’,上次听炊事班老周说,有家家常菜馆做的特别地道。”年轻的士兵指着菜单,语气里带着期待。

陈慧端着茶壶的手猛地一抖,滚烫的茶水溅在虎口,疼得她嘶嘶吸气。

“还有‘守望煎蛋’,要溏心的!”黝黑的士兵补充道,“再加一份‘迷彩豆腐’,主食来三碗米饭。”

“山河无恙烧排骨”“守望煎蛋”“迷彩豆腐”——这三个菜名,像三颗惊雷,在陈慧的脑海里炸响。

这不是餐馆菜单上的菜。

这是张磊当年在部队时,教她做的专属菜名。

烧排骨是张磊最爱的菜,他总说“排骨炖得软烂,就像守护山河的初心,要稳要实”,所以给取名“山河无恙”;煎蛋是他出任务前必吃的,说“溏心蛋像团圆的月亮,等着回家的人”,取名“守望”;迷彩豆腐是用青豆、胡萝卜丁和豆腐一起炒,颜色像迷彩服,他说“豆腐清淡,却能解训练后的乏,就像家人的牵挂,朴实却有力量”。

这些菜,她只在张磊回家时做过,从未写进菜单,更不会对旁人提起。这三个军人,怎么会知道这些菜名?

陈慧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里的茶壶“哐当”一声放在桌上,茶水溅了一桌。她死死盯着三个军人,嘴唇颤抖着,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沙哑:“你们……你们刚才点的什么菜?”

年轻的士兵愣了一下,以为自己说错了,指着菜单说:“老板娘,就是这三个啊,菜单上有的……”

“没有!”陈慧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眼眶瞬间红了,“这三个菜,我菜单上根本没有!你们怎么会知道这些名字?”

三个军人面面相觑,年长的班长眉头皱起,站起身:“老板娘,你别急,我们确实在菜单上看到的。”他拿起菜单,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菜品,“你看,这里明明写着……”

陈慧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瞳孔猛地收缩。菜单上,赫然印着那三个菜名,字体和其他菜品一样,墨色清晰,不像是后来加上去的。可她明明记得,上周重新打印菜单时,根本没有这三个菜!

“这不可能……”陈慧伸手去拿菜单,指尖冰凉,“我上周才印的菜单,根本没有这三个菜……”

她的目光扫过菜单底部的打印日期,是三天前的日期。三天前,她因为母亲生病住院,请假去陪护了两天,餐馆交给兼职的小妹打理。难道是小妹弄错了?

可就算是弄错,怎么会偏偏是这三个只有她和张磊知道的菜名?

陈慧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呼吸变得急促。她猛地抬头,盯着年长的班长,眼神里充满了恳求与急切:“你们告诉我,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菜名的?是不是……是不是张磊让你们来的?他在哪?我丈夫在哪?”

最后一句话,她几乎是喊出来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顺着脸颊滑落,砸在油腻的餐桌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三个军人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年长的班长看着陈慧泛红的眼眶,语气放缓了些:“老板娘,你先冷静点。张磊是谁?我们不认识。这些菜名,我们就是在菜单上看到的,没有别的意思。”

“不认识?”陈慧摇着头,泪水模糊了视线,“不可能!除了张磊,没有人知道这些菜名!他是你们战友,对不对?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你们告诉我,他在哪!”

年轻的士兵被陈慧的反应吓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班长。黝黑的士兵皱着眉,欲言又止。年长的班长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老板娘,我们真的不认识张磊。我们是驻蓉某部的,今天刚结束野外驻训,路过这里想吃点东西。如果你说的张磊也是军人,或许我们可以帮你问问。”

陈慧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她擦干眼泪,哽咽着说:“张磊是我的丈夫,他以前也是驻蓉部队的,五年前……五年前执行任务时失踪了,至今没有消息。”

她的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悲伤,像一把钝刀,轻轻割在人心上。三个军人的眼神里都露出了同情,年长的班长叹了口气:“老板娘,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这件事。如果方便的话,你可以说说张磊班长的更多信息,我们回去问问战友,或许能有线索。”

陈慧点了点头,抹了把眼泪,转身走进后厨,拿出一个尘封的铁盒。铁盒里,放着张磊的军装照、军功章,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张磊和战友的合影,指着最中间的人说:“这就是张磊,他当年在猛虎连,是三班班长,2019年参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时,突然失联了。”

年长的班长凑过去看了一眼,瞳孔猛地一缩,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第二章 五年前的失联

19年的夏天,成都异常炎热。陈慧记得,那天她刚从菜市场回来,手里提着张磊最爱吃的排骨,准备给他做“山河无恙烧排骨”——那天是他们的结婚三周年纪念日。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张磊部队的指导员打来的。电话那头的声音沉重得像铅块:“陈慧同志,你冷静点,张磊在灾区执行任务时,遇到余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失踪了。我们正在全力搜救,一有消息就告诉你。”

陈慧手里的排骨“咚”地掉在地上,滚了几圈,沾满了泥土。她的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只剩下指导员重复的“失踪了”三个字,像无数根针,扎得她浑身发麻。

张磊是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现场失联的。那年地震后,他主动请缨去灾区,已经在那里待了三个月。每次视频,他都会笑着说:“慧儿,你放心,我在这里挺好的,等重建结束,我就回家陪你,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火锅。”

她以为,等他完成任务,他们就能像以前一样,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可她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失踪”两个字。

接下来的日子,陈慧像活在地狱里。她每天都去部队打听消息,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灾区的新闻,可每次得到的都是“正在搜救”“暂无进展”的消息。

部队组织了大规模的搜救,持续了一个月,动用了直升机、搜救犬,几乎把山体滑坡的区域翻了个遍,可始终没有找到张磊的踪迹。最后,部队给张磊认定为“因公失踪”,颁发了烈士证明,给了她一笔抚恤金。

可陈慧不愿意相信。她总觉得,张磊还活着,只是被困在某个地方,等着别人去救他。她拒绝了部队的安排,没有领取抚恤金,也没有接受“烈士”的称号。她卖掉了和张磊一起买的房子,在军区大院附近开了这家家常菜馆,一边赚钱,一边等待张磊的消息。

这五年,她每天都在盼着,盼着张磊能突然出现在餐馆门口,笑着说:“慧儿,我回来了,饿了,给我做碗‘山河无恙烧排骨’。”

可她等来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失望,和越来越深的思念。

餐馆里的三个军人,听完陈慧的讲述,都沉默了。年长的班长看着照片上的张磊,眼神复杂,良久才开口:“老板娘,你说的张磊班长,我可能认识。”

陈慧猛地抬起头,眼睛里瞬间燃起了希望:“你认识他?你真的认识他?他在哪?他是不是还活着?”

“你别激动,”班长按住她的肩膀,语气沉重,“我叫赵峰,以前也是猛虎连的,比张磊班长晚两年入伍。2019年的汶川重建任务,我也参加了。”

陈慧的心脏狂跳起来,紧紧抓住赵峰的手:“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消息,对不对?他到底怎么了?”

赵峰叹了口气,缓缓说起了五年前的往事。

2019年8月,汶川灾区突发余震,引发山体滑坡,张磊所在的三班正在山腰处搭建临时安置房,被滚落的巨石和泥土掩埋。当时赵峰的班级就在不远处,听到动静后立刻赶过去救援。

“我们挖了整整一夜,”赵峰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挖出来的时候,三班的其他战友都牺牲了,只有张磊班长不见了。我们扩大了搜救范围,搜了一个月,还是没找到。大家都以为,他可能被泥石流冲到山下,或者埋在了更深的地方……”

“不可能!”陈慧打断他,眼泪又掉了下来,“他不会死的!你们肯定没找对地方!”

“老板娘,我们真的尽力了。”黝黑的士兵开口了,他叫王强,也是当年参与搜救的士兵之一,“那片区域地形复杂,余震不断,我们好几次都差点被埋在里面。后来上级下达命令,停止搜救,认定三班全体战士因公牺牲。”

“牺牲?”陈慧喃喃自语,眼神里的希望一点点熄灭,“可你们为什么会知道那些菜名?那些菜名,只有他和我知道……”

赵峰沉默了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递给陈慧:“这是张磊班长当年的笔记本,我们在清理战友遗物时发现的,一直由我保管着。你看这里。”

陈慧接过笔记本,指尖抚过张磊熟悉的字迹,眼泪掉得更凶了。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训练心得、任务安排,翻到最后几页,上面写着三个菜名,旁边还标注着做法:

“山河无恙烧排骨:排骨焯水,冰糖炒色,加豆瓣、姜蒜炒香,加水炖一小时,软烂入味,慧儿爱吃。”

“守望煎蛋:油温三成热,打鸡蛋,小火慢煎,溏心,出任务前必吃,寓意团圆。”

“迷彩豆腐:豆腐切块,青豆、胡萝卜丁焯水,热油翻炒,加盐、生抽,清淡解乏,适合训练后吃。”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等任务结束,教炊事班的战友做,让大家都能尝到家的味道。”

陈慧的手颤抖着,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原来,张磊当年把这三个菜名和做法写在了笔记本上,想教给炊事班的战友。

“我们也是偶然看到这个笔记本的,”赵峰说,“后来部队换了炊事班班长,我们把这三个菜的做法告诉了他,慢慢的,这三个菜就成了我们部队的特色菜。今天看到菜单上有,还以为是哪家餐馆学去了,没想到……”

没想到,这家餐馆的老板娘,竟然是张磊的妻子。

陈慧抱着笔记本,趴在桌子上,放声大哭。五年的等待,五年的思念,五年的执念,在这一刻,终于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知道,张磊可能真的不在了,可他的爱,他的牵挂,却通过这三个菜名,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她的身边。

第三章 菜单上的秘密

哭够了,陈慧渐渐平静下来。她擦干眼泪,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回铁盒里,看着赵峰三人:“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些。原来,他一直都记得我,记得我们的菜。”

“张磊班长是个好军人,也是个好丈夫。”赵峰说,“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想念他。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去他的衣冠冢前看看。”

“衣冠冢?”陈慧愣了一下,“我从来不知道……”

“是部队后来建的,”王强说,“就在烈士陵园里,和其他牺牲的战友葬在一起。我们以为,部队已经通知你了。”

陈慧摇了摇头,心里一阵酸涩。当年她拒绝了部队的所有安排,独自一人搬离了原来的住处,部队的人大概是联系不上她,才没有告诉她衣冠冢的事。

“老板娘,对不起,”赵峰说,“如果不是今天偶然看到这些菜名,我们还不知道你一直在等他。”

“不怪你们,”陈慧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是我自己太固执了,总以为他还活着。”

她转身走进厨房:“你们等着,我给你们做真正的‘山河无恙烧排骨’‘守望煎蛋’和‘迷彩豆腐’,让你们尝尝,张磊当年最喜欢的味道。”

赵峰三人没有推辞,默默坐在餐桌旁。餐馆里很安静,只有厨房传来的切菜声、炒菜声,还有陈慧压抑的抽泣声。

年轻的士兵叫李阳,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他看着陈慧的背影,小声问赵峰:“班长,张磊班长真的很爱他的妻子吧?”

赵峰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敬佩:“张磊班长在部队里,经常跟我们提起他的妻子,说她做的菜最好吃,说等他退伍了,就回家好好陪她。他是我们连队的榜样,训练最刻苦,执行任务最勇敢,对战友也特别好。”

王强也附和道:“是啊,当年山体滑坡,张磊班长本来有机会逃生的,可他为了救一个被困的老人,又冲了回去,结果就……”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口,但大家都明白。

很快,三道菜端上了桌。烧排骨色泽红亮,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煎蛋金黄,溏心微微流动;迷彩豆腐色彩鲜艳,清淡可口。

赵峰三人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眼眶瞬间红了。这味道,和他们在部队里吃的不一样,多了一丝家的温暖,多了一丝思念的味道。

“好吃,”赵峰哽咽着说,“和张磊班长当年描述的味道,一模一样。”

陈慧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吃,心里五味杂陈。这五年,她每天都在做这些菜,却从来没有真正吃过,因为每一口,都带着对张磊的思念,让她难以下咽。

“老板娘,你也吃点吧。”李阳递给她一双筷子。

陈慧摇了摇头,笑着说:“我不饿,你们吃吧。”

吃完饭,赵峰执意要付钱,陈慧却不肯收:“这顿饭,我请你们。就当是……替张磊,招待他的战友。”

赵峰没有坚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她:“老板娘,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以后有什么事,或者想了解张磊班长的更多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们会经常来看你的。”

陈慧接过名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盒里,点了点头:“谢谢你们。”

送他们出门时,雨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给湿漉漉的街道镀上了一层金光。赵峰三人向陈慧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离开,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

陈慧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离开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她知道,这三个军人的出现,不仅让她了解到了张磊当年更多的故事,也让她冰封了五年的心,渐渐融化了。

回到餐馆,陈慧收拾餐桌时,发现菜单上的那三个菜名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是用铅笔写的:“张班长,我们来看你了,嫂子很好。”

陈慧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她知道,这是李阳他们留下的。她拿起橡皮擦,却没有擦掉那行字,而是小心翼翼地把菜单折好,放进了铁盒里。

从那天起,赵峰三人经常会来餐馆吃饭,有时候是三人一起来,有时候是单独来。他们会给陈慧带来部队的消息,带来张磊当年的趣事,会帮她修理餐馆里坏掉的桌椅,会在下雨天帮她收摊。

陈慧的餐馆里,渐渐多了很多军人顾客。他们都是听赵峰三人说起这家餐馆,说起这三个特殊的菜名,特意来尝尝的。他们会和陈慧聊起张磊,聊起部队的生活,让陈慧觉得,张磊从未离开过,他一直活在这些战友的记忆里,活在这家充满烟火气的餐馆里。

第四章 衣冠冢前的祭奠

一个月后,赵峰给陈慧打电话,说周末要去烈士陵园给张磊扫墓,问她要不要一起去。

陈慧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她想看看张磊的衣冠冢,想亲自给他献上一束花,想告诉他,她这些年的思念。

周末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陈慧穿上了张磊最喜欢的那条蓝色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束白色的菊花,跟着赵峰三人,来到了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松柏常青。张磊的衣冠冢在烈士陵园的一角,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生卒年月,还有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张磊,穿着军装,笑得一脸灿烂,和陈慧记忆中的样子,一模一样。

陈慧走到墓碑前,缓缓放下菊花,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照片,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张磊,我来看你了。”

五年的思念,五年的等待,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声的泪水。她坐在墓碑前,轻声说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我开了一家餐馆,就在军区大院附近,生意还不错。我每天都会做你喜欢吃的菜,等着你来吃……赵峰他们经常来店里看我,给我讲你当年的事,我才知道,你当年是那么勇敢,那么优秀……”

赵峰三人站在不远处,默默看着她,没有打扰。他们知道,陈慧有很多话,想单独跟张磊说。

不知道过了多久,陈慧擦干眼泪,站起身,对着墓碑深深鞠了三个躬:“张磊,你放心,我会好好生活的。我会把餐馆经营好,会经常来看你,会带着你的思念,好好活下去。”

离开烈士陵园时,陈慧的心情轻松了很多。她知道,张磊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他的爱,会一直陪伴着她。

从那以后,陈慧的心态变了很多。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沉浸在悲伤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餐馆的经营上。她在菜单上正式加上了那三个菜名,备注着“纪念张磊班长”。很多军人顾客来吃饭时,都会点这三个菜,听陈慧讲张磊的故事。

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陈慧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她会和顾客笑着聊天,会主动关心身边的人,会在节假日给部队的战士们送爱心餐。

赵峰三人依旧经常来餐馆吃饭,他们和陈慧的关系,也从陌生的战友家属,变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会帮陈慧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会在她心情不好时安慰她,会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姐姐一样对待。

有一次,餐馆的后厨水管坏了,陈慧急得团团转。赵峰正好来吃饭,看到后,立刻撸起袖子,动手修理。王强和李阳也一起帮忙,很快就把水管修好了。

陈慧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温暖。她知道,虽然张磊不在了,但她并不孤单,因为她身边,有一群像张磊一样善良、勇敢的军人,在默默守护着她。

第五章 意外的线索

半年后的一天,餐馆里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看起来像是一位退休的老人。

老人坐下后,没有看菜单,直接对陈慧说:“老板娘,给我来一份‘山河无恙烧排骨’和一碗米饭。”

陈慧愣了一下,笑着应道:“好嘞,您稍等。”

她走进厨房,心里有些疑惑。这位老人看起来不像是军人,怎么会知道这个菜名?

很快,烧排骨端上了桌。老人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眼睛瞬间红了。他放下筷子,看着陈慧,声音沙哑地问:“老板娘,这个菜,是张磊教你做的吧?”

陈慧的心猛地一跳:“您认识张磊?”

“认识,怎么不认识?”老人叹了口气,“我是他的老班长,叫孙建国。2019年汶川地震,我也在灾区,亲眼看着他冲进去救人,却再也没有出来。”

陈慧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孙班长,您知道张磊的事?您能给我讲讲吗?”

孙建国点了点头,缓缓说起了当年的事。他和张磊是同一个连队的,张磊入伍时,他是张磊的班长。张磊训练刻苦,为人正直,很快就从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连队的骨干。

2019年汶川地震,孙建国和张磊一起主动请缨去灾区。余震引发山体滑坡那天,孙建国的班级在山下执行任务,听到山上的动静后,立刻冲上去救援。

“我们到的时候,山体已经滑坡了,张磊他们班被埋在了下面。”孙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们挖了很久,才把其他战友挖出来,可张磊不见了。后来,我们在山下的一条小河边,发现了他的军帽和对讲机,可就是找不到他的人。”

“军帽和对讲机?”陈慧愣住了,“这些东西,部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当时部队怕你伤心,就没有告诉你。”孙建国说,“我退休后,一直惦记着张磊,总想再找找他的线索。听说这家餐馆有他当年喜欢吃的菜,就特意过来看看。”

陈慧的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孙班长,您说的小河边,具体在哪里?现在还能找到吗?”

“就在汶川灾区的青川镇附近,一条叫清水河的小河边。”孙建国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里的地形可能已经变了,但我记得大概的位置。”

陈慧的心脏狂跳起来。她觉得,张磊可能没有死,他当年可能被河水冲走了,冲到了某个地方,只是大家没有找到他。

“孙班长,您能带我去看看吗?”陈慧恳求道,“我想去找找他,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不想放弃。”

孙建国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好,我带你去。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么多年过去了,可能什么都找不到。”

“我知道,”陈慧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会放弃。”

一周后,陈慧关了餐馆,跟着孙建国,一起去了汶川青川镇。

青川镇经过这些年的重建,已经焕然一新。当年的地震痕迹,已经很难找到了。孙建国带着陈慧,来到了清水河边。

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孙建国指着河边的一片区域说:“当年,我们就是在这里发现张磊的军帽和对讲机的。”

陈慧走到河边,沿着河岸慢慢走着,仔细地寻找着任何可能的线索。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忐忑。

突然,她的目光被河岸边一块石头上的刻痕吸引住了。刻痕很模糊,像是用刀尖刻上去的,上面隐约能看到一个“磊”字,还有一个小小的爱心图案。

陈慧的心脏猛地一跳,她快步走过去,蹲下身,仔细地擦拭着石头上的泥土。刻痕越来越清晰,除了“磊”字和爱心,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慧儿,等我。”

是张磊的字迹!

陈慧的眼泪瞬间掉了下来,她激动地大喊:“孙班长,您快来看!这是张磊刻的!他还活着!他一定还活着!”

孙建国急忙走过去,看着石头上的刻痕,也激动地说:“是张磊的字迹!没错!他当年一定是被河水冲到了这里,留下了这个记号!”

陈慧的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张磊一定还活着,他当年一定是被河水冲走了,流到了某个地方,现在可能还在等着她去救他。

第六章 跨越五年的重逢

陈慧和孙建国在青川镇待了三天,沿着清水河两岸仔细寻找,可再也没有找到其他线索。孙建国劝陈慧先回去,有消息再联系她,陈慧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答应。

回到成都后,陈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峰三人。赵峰三人也很激动,立刻发动部队的战友,帮忙打听张磊的消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慧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可每次得到的都是失望。她开始怀疑,那个刻痕是不是张磊以前留下的,并不是失踪后刻的。

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赵峰给她打来电话,语气激动:“老板娘,有线索了!我们部队有个战友,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镇上,遇到了一个人,长得很像张磊班长,而且他还记得‘山河无恙烧排骨’这个菜名!”

陈慧的心脏瞬间狂跳起来:“真的吗?他在哪里?我现在就过去!”

“你别激动,”赵峰说,“我们已经联系上他了,他现在在云南瑞丽的一个小镇上,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我们已经帮你订好了机票,明天我们一起过去。”

陈慧一夜未眠。她翻来覆去,脑海里全是张磊的样子,想象着他们重逢的场景。

第二天,陈慧跟着赵峰三人,一起飞往云南瑞丽。

瑞丽是一个边境小镇,充满了异域风情。他们按照战友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那家小杂货店。

杂货店的门开着,一个穿着灰色T恤、蓝色牛仔裤的男人,正弯腰整理货物。他的头发比以前短了些,脸上多了几道皱纹,可陈慧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张磊!

“张磊!”陈慧的声音颤抖着,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男人猛地抬起头,看到陈慧,愣住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震惊,还有一丝难以置信。

“慧儿?”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确定。

“是我,是我!”陈慧快步跑过去,扑进他的怀里,放声大哭,“张磊,我终于找到你了!你这些年,去哪里了?你为什么不联系我?”

张磊紧紧抱着陈慧,眼泪也掉了下来:“慧儿,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我……我当年被河水冲走了,醒来后就在边境的一个小村子里,失去了记忆,最近才慢慢想起来。”

原来,当年张磊被山体滑坡的泥石流冲进清水河后,并没有死。他被河水冲到了下游,被一个边境小村子的村民救了起来。可他因为头部受伤,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村民们收留了他,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阿磊”。他在村子里住了几年,后来搬到了瑞丽,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勉强维持生计。

直到半年前,他在看电视时,看到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新闻,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些模糊的记忆。后来,他遇到了赵峰的战友,战友提到了“山河无恙烧排骨”这个菜名,瞬间唤醒了他所有的记忆。

“我想联系你,可我怕你已经再婚了,怕你不想再见到我。”张磊哽咽着说,“我一直在犹豫,直到赵峰联系我,我才知道,你一直在等我。”

“傻瓜,”陈慧捶打着他的胸口,哭着说,“我怎么会再婚?我怎么会不想见到你?我等了你五年,整整五年!”

赵峰三人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相拥而泣的样子,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几天后,张磊关掉了杂货店,跟着陈慧一起回到了成都。

回到成都的那天,餐馆里挤满了人,都是赵峰和张磊的战友,还有附近的邻居。大家都为他们的重逢感到高兴,纷纷送上祝福。

陈慧看着身边的张磊,又看着满屋子的亲朋好友,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这五年的等待,虽然痛苦,但终究是值得的。

从那以后,张磊留在了餐馆里,和陈慧一起经营“慧姐家常菜”。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做“山河无恙烧排骨”“守望煎蛋”和“迷彩豆腐”,只是现在,他身边有了陈慧的陪伴。

餐馆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坐满了顾客。大家不仅喜欢这里的菜,更喜欢听张磊和陈慧的故事——一个关于等待、关于坚守、关于爱情的故事。

成都的雨巷依旧,青石板路依旧,可“慧姐家常菜”里的烟火气,却比以前更浓了。因为这里,不仅有美味的饭菜,还有跨越五年的重逢,和永不褪色的爱。

来源:简单水滴I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