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说法传出来,说美国的一些研究团队发现,那些肺部有问题的人,如果能坚持大量喝水,身体可能会慢慢发生一些不小的变化。不是立竿见影那种,但时间一长,竟然能让人“松一口气”。
肺病这事儿,谁都不想遇上。一旦落下,就像个甩不掉的包袱,喘不上气、咳不停,晚上睡觉都能被憋醒。
可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说法传出来,说美国的一些研究团队发现,那些肺部有问题的人,如果能坚持大量喝水,身体可能会慢慢发生一些不小的变化。不是立竿见影那种,但时间一长,竟然能让人“松一口气”。
说实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水,谁不喝?可真喝起来,能喝到“有疗效”的人,真不多。关键在于量、时机,还有坚持。
肺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咳嗽,那种干咳、痰多、痰黏的状态,真的是折磨人。大量喝水,尤其是温水,能让呼吸道保持湿润,减少黏膜干燥引起的刺激反应。
呼吸道黏膜本来就需要水分支撑,一旦缺水,就像沙漠一样,越咳越干,越干越咳。而水分足了之后,痰液也不再那么黏稠,更容易咳出来,咳嗽变轻,呼吸也顺畅一些。
很多人不知道,水分对血液流动的影响特别大。喝水多,血液变稀一点,流速也快一点,尤其是对心肺功能不够强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自来水式的急救”。
肺部要想好好工作,不光靠空气,血液得把氧输出来。如果血流慢,氧气运不到地方,哪怕你吸气吸得再深,也没用。所以喝水,可以从这个角度间接帮肺减压。
肺病患者的代谢能力往往偏弱,尤其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者肺间质纤维化这类病情中,身体的解毒、排毒效率明显下降。水,是最基础也最廉价的“代谢工具”。
尿液就是身体的垃圾出口,水喝得多,排得快,一些炎症因子、代谢废物、药物残留就能更快地离开身体。这对肺部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减负”。有时候,身体轻松了,症状也会慢慢减轻。
肺部有炎症,体温就容易忽高忽低。尤其是感染性的病,比如支气管炎、肺炎,哪怕是轻微的,也容易让人浑身发热发冷。这个时候,补充足够的水分,对调节体温其实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水分进入体内,可以通过汗液、尿液等方式带走多余的热量。这样一来,体温就不会忽上忽下,炎症反应也能慢慢稳定下来。尤其是对那些吃了退烧药还反复发热的人来说,水,这时候比药还重要。
肺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不管是抗生素、激素还是支气管扩张剂,多少都会对胃肠道带来负担。特别是长期口服药物的人,胃胀、恶心、便秘这些症状,几乎是“套餐”式的出现。
如果水喝得够,不仅能冲淡药物残留,还能让胃肠道的蠕动更顺畅。水就像一层保护膜,在药物进入之前,先给消化道铺个垫子,减少直接刺激。慢慢地,副作用没那么明显了,整个人的状态也跟着稳定下来。
肺泡是肺部最微小、但最关键的气体交换单位。水分不足时,肺泡之间的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变得稠厚,影响它们张开和闭合的能力。这就像一张干燥的气球,很难吹得开。
而水喝得多,体液充足,肺泡的弹性就容易恢复,舒张自然。这对慢阻肺、哮喘患者特别重要。很多人说喝水没用,其实是没喝到量,也没喝到时间点。饭前一杯,睡前一杯,早上醒来一杯,慢慢就能体会到呼吸变轻的感觉。
别小看心情这回事。肺病缠身的人,心里大多烦躁、焦虑,甚至会出现轻度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会反过来压制免疫系统,让病情更容易反复。
科学研究早就表明,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平衡运转,尤其是在大脑皮层的传导效率上,水分就像润滑剂一样关键。情绪一放松,身体的自愈机制也会慢慢启动。这个过程说不上玄乎,但确实有迹可循。
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有心衰、肾病、低钠血症基础病的人,喝水要更加谨慎。不是灌水,而是科学地补水。一天总量控制在1500ml到2500ml之间,分时段慢慢喝,不要猛灌。
温水优于冷水,小口慢饮比大口猛咽更好。早上起来、运动后、咳嗽多的时候、药后半小时,这些时间点补水,效果最好。喝水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基础治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张红霞,王晓燕.喝水与肺部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营养,2022,32(12):45-47.
李志强,陈丽.慢性肺病患者的饮水行为与临床结局关系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1,15(9):1234-1237.
王敏.水分摄入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6):998-1001.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