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中天教授曾说过一段戳中现实的话:“读懂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真相——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也未必遭恶惩,唯有强大者,才能握住命运的主动权;而弱小者,往往要承受现实的磋磨。从民族兴衰到国家存续,再到个体沉浮,‘弱国无外交’是百年未变的国际法则,‘人穷讨人嫌
易中天教授曾说过一段戳中现实的话:“读懂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真相——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也未必遭恶惩,唯有强大者,才能握住命运的主动权;而弱小者,往往要承受现实的磋磨。从民族兴衰到国家存续,再到个体沉浮,‘弱国无外交’是百年未变的国际法则,‘人穷讨人嫌’是市井间藏不住的人情冷暖。弱从来不是过错,却会成为被轻视、被欺压的理由;穷也并非原罪,却往往要直面生存的耳光。你弱的时候,连呼吸都可能是错,只能在风雨里挣扎;你强的时候,世界才会对你和颜悦色,路才能越走越宽。”
翻开《史记》,韩信年轻时的遭遇最是扎心。他身材高大却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饱,还曾被市井无赖堵在巷口,逼着从胯下钻过。那时没人问他是不是心怀大志,没人在意他为人是否正直,只因为他弱小,便要承受这份屈辱。可后来他投奔刘邦,被拜为大将军,率军平定四方,封王封侯时,当年那个欺辱他的无赖,却吓得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连抬头看他的勇气都没有。这世间的尊重,从来不是靠“善良”换来的,若善良没有实力托底,不过是他人眼中可随意拿捏的软弱。就像汉初的儒生们,揣着经世济民的理想,想着用学问辅佐君王,可王朝初建时,天下靠军功打下来,朝廷重武将轻文臣,儒生们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在朝堂的角落里默默等待,等一个“文治”被需要的时机。
再读《汉书》,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广为人知,可很少有人细想:他能打通丝绸之路,真的仅凭一腔善意和毅力吗?背后是汉武帝时期的国力鼎盛——文景之治积累了数十年的财富,国库充盈;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北击匈奴,连打胜仗,把匈奴逼得远走漠北,这才让西域诸国看清:大汉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也有足够的分量成为盟友。于是他们放下戒备,愿意和大汉互通有无,才有了后来的“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反观汉初,国力衰弱,面对匈奴的侵扰,只能选择“和亲”——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送去大量财物,看似是妥协退让,可换来的不是长久和平,而是边境数十年的不安稳,匈奴的骑兵还是会时不时越过长城,劫掠百姓。弱国的善意,在强国面前从来都不值一提,不过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
《三国志》里的刘备,一直被称赞“仁德”,尤其是“携民渡江”那一段——曹操大军南下,他明知带着百姓行军会拖慢速度,却不愿抛下追随自己的子民,宁愿冒着被追上的风险,也要带着大家一起走。可这份仁德,若没有诸葛亮的智谋、关羽张飞的勇武做支撑,又能坚持多久?若没有赤壁之战的以少胜多,击退曹操大军,守住荆州这块立足之地,他的“仁德”不过是流亡路上的负担,早晚会被乱世的洪流吞没。真正让蜀汉能在魏、吴两国之间站稳脚跟,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的,从来不是“好人”这个标签,而是他一步步积攒的军事力量和政治资本——招揽贤才、整顿军队、治理地方,让自己从一个四处投奔的“皇叔”,变成了有实力争夺天下的“汉中王”。
翻到《晋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总被当成清高的象征——他在彭泽县当县令,郡里的督邮来检查工作,手下人劝他穿戴整齐去迎接,他却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这种小人弯腰”,当天就辞了官,归隐田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可很少有人透过“清高”看到背后的无奈: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朝堂被王、谢等大家族掌控,寒门子弟哪怕再有才华,也很难得到重用。陶渊明出身不高,就算他想在官场施展抱负,也会处处碰壁,与其在世俗里挣扎,不如归隐田园,守住一份内心的安宁。他的“超脱”,不过是弱小者在无法改变现实时,给自己找的一块精神栖息地,是无力抗争后的自我慰藉。
《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能统一南北,结束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靠的不是对前朝的仁慈——他从北周静帝手中接过皇位,用的是“禅让”的名义,实则是实力碾压后的顺理成章。真正支撑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北周多年积累的雄厚国力:经过宇文泰、宇文邕两代君主的治理,北周的军队战斗力极强,经济也逐渐恢复;再加上杨坚自身的雄才大略,他掌权后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让北周的实力远超南方的陈朝。最终大军南下,陈朝不堪一击,天下重归一统。那些在战乱中挣扎了几百年的百姓,他们期盼的从来不是统治者有多“好”,而是一个强大的政权能带来安稳的生活——不用再躲避战乱,不用再流离失所,能安安稳稳地种地、养家,这就够了。
《旧唐书》里的玄奘,西行取经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从长安出发,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印度,取回佛经。可很少有人想过,他一路上能多次化险为夷,除了自身的坚定信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唐朝已经很强盛,“大唐”的名号传到西域,各国君主都心生敬畏。他路过龟兹、于阗等国时,国王们不仅热情接待,还派人护送他前行;就算遇到一些叛乱的部落,听说他是唐朝来的僧人,也不敢轻易伤害他。若是生在一个弱小的朝代,他或许早就湮没在沙漠的风沙里,或是死于战乱之中,根本无法完成取经的理想。个人的理想再伟大,终究要依托国家的强大,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宋史》里的岳飞,更是让人扼腕——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打得金兵节节败退,喊出“还我河山”的口号,连金兵都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个忠勇的将领,最终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年仅39岁。他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不够“好”,不是因为他打仗不厉害,而是因为南宋朝廷的软弱——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真的打败金兵,迎回被掳走的宋徽宗、宋钦宗,自己的皇位不保;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又一心想和金兵议和,岳飞的存在成了他们的绊脚石。于是,再强大的军队,若没有强大的朝堂做支撑,再忠勇的将士,也难逃被牺牲的命运。
其实,二十四史翻到最后,不是要告诉我们“弱肉强食”,而是要让我们看清:“强”从来不是恃强凌弱、欺负弱小,而是拥有保护自己、守护他人的能力——强大的人,能守住自己的尊严,不被他人随意欺辱;强大的国家,能保护自己的子民,让百姓安居乐业。而“弱”也并非原罪,它更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要不断成长、不断努力,让自己拥有对抗风险的实力,拥有选择生活的底气。
没有人天生就想做弱者,也没有人愿意一直被现实磋磨。愿我们都能在读懂这份现实后,不抱怨、不放弃,依然选择努力变强——既不做依附他人、任人摆布的弱者,也不做欺压他人、横行霸道的强者。用实力撑起自己的尊严,用善意对待身边的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成自己的靠山,也成为别人的温暖。
来源:嘉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