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塔山和畅坊遗址内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存证实,约6000年前绍兴城内已有古人生活,同时发现了性质明确的越国高等级祭祀遗迹,为东周祭祀礼仪、越国都城格局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日前,绍兴市举行绍兴稽中遗址与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稽
“塔山和畅坊遗址内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存证实,约6000年前绍兴城内已有古人生活,同时发现了性质明确的越国高等级祭祀遗迹,为东周祭祀礼仪、越国都城格局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日前,绍兴市举行绍兴稽中遗址与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稽中遗址最近考古进展及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成果。专家学者认为,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正协力将绍兴推向中华文明图谱中一个更为显著的位置,绍兴有望从一座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跃升为实证长江下游文明演进脉络的关键性地标。
实证勾践传说,越国高等级祭祀遗迹重见天日
塔山和畅坊遗址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解放南路与和畅堂路交叉口,塔山南侧,距离稽中遗址约400米。2020年,为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绍兴海港大酒店正式拆除。2023年7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发现,此地块地下有遗存分布。一年之后,2024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该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走进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现场,这片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发掘区呈现出明显的北高南低地势,考古工作者在此揭露出一处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越国祭祀遗址,这是此次考古重要的发现。从现场来看,目前已完成清理的区域南北长50米,东西宽约42米,揭露面积达2100平方米。整个遗址自北向南清晰地展现出祭祀台基、奠基坑、祭祀沟及横木区域四个部分,构成完整的祭祀空间体系。
在祭祀沟区域,动物考古人员在整条沟槽内插上不同颜色的小旗帜,标识着坛内祭品的种类,如鹿、马、牛以及鱼等。经初步统计,其中鹿骨数量占总祭品的70%以上。据绍兴市考古所副所长罗鹏介绍,若继续向下清理,还会暴露出更多的陶坛和动物骨骼,而从器物的堆放方式和相互叠压关系来看,初步认识这些遗存与越国高等级的祭祀活动有关。
绍兴塔山原名龟山,在《越绝书》中曾记载:“龟山者,勾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以炤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文字记载,越王勾践在此建台,烧灼龟甲,用以观测天象,举行祭祀。如今,这些尘封于典籍传说中的故事渐渐被实证。
站在发掘区高处眺望,塔山遗址与稽中遗址如两块相邻的“拼图”,正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慢慢嵌合,揭开越国都城的“冰山一角”,既印证了绍兴2500年建城史的可靠性,也为绍兴古城申遗提供了关键性考古支撑。
贯通六千年,四层文化叠压写就“立体史书”
在发掘区北部地下3米深处,夹砂陶釜、红陶罐与玉璜、玉玦的出土,将绍兴城区的人类活动史上溯至6000年前。“探方内第11层到第14层连续出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存,证明这里曾是一处长期定居的史前聚落。”现场考古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那些带着先民烟熏火燎的器物,改写了绍兴人居史,将这座古城的文明起点向前推进了整整3500年。
另外,自北向南,在越国祭祀层之上,汉六朝冶炼遗址的发现同样震撼。五铢钱范、神兽镜范、博山炉范的集中出土,证实这里曾是声名远播的“会稽镜”的铸造工场。“这些实物证明,当时的会稽郡不仅是区域政治中心,更是东南地区官营手工业重地。”
遗址最上层,南朝至明代的宝林寺(应天寺)建筑基址完整浮现。山门、双池、大殿的中轴线格局与(万历)《绍兴府志》府城图记载完全吻合。出土的“晋太元”铭文砖、八角殿砖以及青白瓷观音像等,勾勒出这座寺院从南朝初创,唐代重建,到南宋鼎盛直至明代废弃的完整兴衰史。
“塔山和畅坊遗址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4个文化层的连续叠加,实证了绍兴6000年文明发展的完整链条,这些发现不仅夯实了绍兴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更以其完整的时空序列与清晰的城市年轮,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文明演进图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表示,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遗址,为国内同类历史文化名城的考古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范本。
中国考古学会城市考古与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钱国祥表示,这些发现为理解绍兴古城的演变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增添了关键一环。它们为绍兴下一步的考古研究、古城保护、展示利用以及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
来源:文汇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