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不退!美财长想出一招“妙计”,直言:中国的举动具有挑衅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19:50 2

摘要:特朗普再次站到聚光灯下,不仅反复强调要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还把矛头指向了电影这类文化产品,扬言要对外国制作、在美国上映的影片征收100%的关税,理由是“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中美之间的这场贸易角力,最近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特朗普再次站到聚光灯下,不仅反复强调要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还把矛头指向了电影这类文化产品,扬言要对外国制作、在美国上映的影片征收100%的关税,理由是“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听起来像是保护主义的老调重弹,但这次的调子明显更狠、更急。

面对这种极限施压,中国的回应一如既往地硬气——商务部直接撂下话:“我们不愿打,但绝不怕打。”

外交部更是毫不退让,明确表示“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不过,就在美方高调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美国自己却正陷入一场内部危机。

联邦政府停摆已经进入第十三天,实体经济开始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痛。

为了确保一百三十万现役军人能按时领到工资,财政部不得不从国防部上一财年结余的八十亿美元研发经费里“拆东墙补西墙”。

虽然暂时稳住了军心,但代价不小——六十万非核心部门的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

史密森学会旗下的博物馆全部关门,国家动物园也闭园谢客,连空中交通管制都出现人手短缺,导致全美超过八千架次航班延误,两百七十多个航班直接取消。

那些被要求继续上班却拿不到薪水的关键岗位员工,士气跌到了谷底。

更麻烦的是,原定十月七日启动的农业援助计划——规模在一百二十亿到一百三十亿美元之间——因为政府停摆而无限期推迟。

这意味着农民们拿不到补贴,连明年该种什么作物都心里没底。

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停摆期间,新的农业贷款申请几乎全部冻结。

小企业主也跟着遭殃,贷款审批停摆,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甚至警告,每拖延一天拨款,就有超过二十万家庭面临被房东驱逐的风险。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美国在对外强硬时显得底气不足。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中美贸易摩擦又突然加码,让华盛顿的焦虑感进一步升温。

十月九日,中国宣布对钬、铒等五种中重稀土元素以及锂电池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招不是简单地“卡脖子”,而是覆盖了从矿产开采、加工设备到核心技术的完整链条。

为什么这招如此精准?因为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严重依赖这些材料。

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磁体产自中国,而高精度芯片、导弹制导系统、雷达、战斗机引擎……这些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装备,几乎都离不开稀土。

短期内,美国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

有分析人士推测,如果这种管制持续数月,美军部分武器系统的生产节奏可能会被迫放缓。

紧接着,十月十日,中国又对与美国有关联的船舶征收每净吨四百元人民币的特别港务费。

这不是普遍性收费,而是有针对性的反制。

十四日,商务部再出一招,把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的五家美国关联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的任何组织与它们进行交易。

理由很明确:这些公司协助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所谓的“301调查”。

这种“点名式”反制,既避免了全面对抗,又精准打击了美方的痛点。

效果立竿见影。

十月九日特朗普刚放出加征关税的狠话,美股当天就蒸发了两万亿美元,创下今年四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农业州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大豆七月份的出口量只有三百万吨,是过去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西部那些靠大豆吃饭的农场主们,日子越来越难熬。

而他们恰恰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选民的压力开始传导到白宫,连一向强硬的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也不得不软化口风。

说到贝森特,这位财长最近的言论可谓自相矛盾到了极点。

他一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上大谈“中国威胁”,一边又抛出所谓的“妙计”——其实就是把锅全甩给中国。

他声称美国政府停摆、经济承压,都是因为中国“不合作”;还把中国依法实施的出口管制歪曲成“对抗全世界”。

这种逻辑,简直像极了自己打翻了牛奶,却怪别人没扶稳杯子。

更离谱的是,他在拉美事务上也扯上中国,说美国对阿根廷的财政援助是为了“遏制中国影响力”,甚至还编造出阿根廷政府有“排华承诺”。

结果呢?阿根廷内阁首席部长弗兰科斯直接出来打脸:“我们没签过任何排华协议。”

这话一出,贝森特的脸面算是挂不住了。

有意思的是,贝森特嘴上喊着“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付中国,包括加征100%关税、技术封锁,可转头又在采访中松口说:“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

甚至还暗示,希望在近期的国际会议上与中国代表碰个面、谈一谈。

这种“一边打一边谈”的策略,表面上看是留有余地,实际上暴露了美方的犹豫和被动。

今天放狠话,明天求对话,后天又威胁制裁——这种反复横跳的做法,不仅让盟友看不懂,连美国国内的投资者也开始怀疑:华盛顿到底有没有一套清晰的战略?

面对这种混乱局面,中方的回应反而显得格外冷静和克制。

商务部多次强调,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是全面禁止,而是依据《出口管制法》进行的合规管理。

只要申请符合规定,相关出口许可依然会正常发放。

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做法,既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稳定,又避免了无谓的对抗升级。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角色。

如今的中国,更擅长在规则框架内主动出牌,用精准反制来争取战略主动。

其实,这场博弈的背后,早已不只是贸易问题。

它牵涉到技术主导权、产业安全、全球供应链重组,甚至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定义权。

美国试图用关税和技术封锁逼中国让步,但现实是,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交织,强行“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比如,美国电动车产业依赖中国的锂电池材料,而中国高端制造也需要美国的部分设备和软件。

完全切断联系?谁先撑不住还真不好说。

有网友就调侃:“美国一边喊着要‘去风险’,一边自己的风险越积越多。”

这话听着刺耳,但不无道理。

政府停摆、航班混乱、农民焦虑、小企业断贷……这些都不是抽象的经济数据,而是活生生的民生困境。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在美方执意对华施压的背景下被放大的。

当国内问题堆积如山,却还要对外强硬到底,这种策略能持续多久?恐怕连贝森特自己心里都没底。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美方嘴上强硬,行动上却已经开始试探缓和。

本周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成了中美接触的新窗口。

据多方消息,双方代表团计划在会议期间举行多轮非正式会谈。

虽然未必能立刻达成协议,但至少说明,美方意识到光靠威胁解决不了问题。

而中方的态度始终明确:大门敞开,但底线不能碰。

打,我们奉陪到底;谈,我们随时欢迎。

这种“以实力求和平”的姿态,反而让中国在博弈中占据了更多主动。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你来我往的反制会不会把两国推向更深的对抗?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

但换个角度看,适度的摩擦反而可能成为重新校准关系的契机。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一度陷入“只斗不谈”的僵局,现在至少双方都愿意在打的同时留一道谈的门缝。

这说明,无论华盛顿怎么喊口号,现实利益终究会把人拉回谈判桌。

再说回稀土这件事。

很多人以为中国是在“卡美国脖子”,但实际情况更复杂。

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本质上是对资源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

过去几十年,中国以低廉价格大量出口,结果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严重破坏,而高端应用技术却长期被国外垄断。

现在加强管理,既是保护本国资源,也是推动全球供应链更加公平合理。

国际法其实允许各国基于国家安全理由对特定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美国自己就经常这么干——比如对华为的芯片禁令。

所以,指责中国“违反规则”,本身就站不住脚。

还有人问:那美国能不能自己搞稀土?

理论上可以,但现实很骨感。

美国并非没有稀土矿,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就是全球知名矿区。

但问题在于,从采矿到分离提纯,再到制成磁体,整个产业链中国已经布局了二十多年,技术成熟、成本低廉。

美国就算现在重启本土生产,光建厂就要好几年,环保审批、工人培训、技术积累……哪一关都不好过。

更别说,稀土加工过程污染大,美国民众未必愿意接受。

所以,短期之内,美国很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贝森特一边骂中国,一边又不敢真把100%关税落地。

真要那么干,美国消费者首当其冲——从手机到电动车,从风力发电机到战斗机,成本都会飙升。

通胀压力本就让美联储头疼,再来这么一出,经济可能直接熄火。

所以,那些高调言论,更多是政治表演,为中期选举或者党内压力做姿态。

但表演归表演,真动手?恐怕连白宫自己都掂量再三。

其实,中美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范畴。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这些未来产业上,两国都在拼命抢跑。

但竞争不等于敌对。

就像两个高手过招,既要守住自己的门户,也要看清对方的路数。

中国现在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斗促和”——通过精准反制让对方意识到,一味施压只会伤及自身;同时保持开放姿态,为合作留下空间。

这种策略,既不是一味退让,也不是盲目对抗,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战略耐心。

有网友说得挺形象:“以前是美国出招,中国接招;现在是美国刚抬手,中国就知道他要打哪,甚至提前把路封了。”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对自身产业链、技术能力和国际规则理解的深化。

不再是被动反应,而是主动布局。

比如这次对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看似是小事,实则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有能力在多个维度设置反制工具,不局限于关税或技术。

当然,这条路并不轻松。

全球舆论场依然被西方主流媒体主导,中国的声音常常被曲解或忽略。

贝森特那些不实言论之所以能传播,正是因为有庞大的话语体系在支撑。

但中国也在慢慢改变这一点——通过多边场合、学术交流、民间外交,一点一点重建叙事。

比如在IMF年会上,中国代表就反复强调,全球供应链需要的是“韧性”而非“脱钩”,是“合作”而非“围堵”。

这种声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听到。

回到国内,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这些国际博弈离自己很远。

但其实,每一轮关税战、每一次技术封锁,最终都会传导到物价、就业和生活成本上。

所以,国家层面的博弈,本质上也是在为民众争取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中国之所以坚持“不愿打但不怕打”,就是因为深知,和平发展最符合人民利益,但尊严和核心利益绝不能拿来做交易。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否真正放下“老大心态”,平等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还是继续沉迷于“遏制”幻想,直到自己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从贝森特前言不搭后语的表现看,华盛顿内部显然还在激烈争论。

有人主张全面对抗,有人呼吁务实接触,还有人想“边打边捞好处”。

这种分裂,恰恰给了中国更多回旋余地。

未来几个月,中美关系可能会进入一个“试探—反应—再试探”的循环。

双方都会在关键领域保持压力,同时在气候、金融稳定、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寻找合作点。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的选择。

毕竟,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放缓的阴影下,两大经济体更需要避免“双输”。

中国的态度其实一直很清晰: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你可以挥舞大棒,但我们会用规则、实力和智慧来回应。

打,我们有牌;谈,我们有诚意。

这种“两手都硬”的姿态,或许正是当下最需要的定力。

说到底,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取决于谁嗓门大,而取决于谁更能看清现实、尊重规律、守住底线。

华盛顿如果继续沉迷于“甩锅”和“极限施压”,只会让自己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而中国,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把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时间自然会站在理性与合作这一边。

眼下,华盛顿的秋天已经深了,国会山的争论还在继续,停摆何时结束仍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博弈远未到终局。

而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等待的角色。

来源:布谷BUG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