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日,虎眼推出了一篇《重磅!四川一知名高校在盐亭建新校区》,业内人士叫好说,今年,绵阳师范学院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加速向应用型转型,迫切需要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这与盐亭县对专业化、应用型乃至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
2025年10月2日,虎眼推出了一篇《重磅!四川一知名高校在盐亭建新校区》,业内人士叫好说,今年,绵阳师范学院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加速向应用型转型,迫切需要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这与盐亭县对专业化、应用型乃至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
也就是说:绵阳师范学院更名为师范类大学的工作正有序推进。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综合类公办院校,绵阳市第二大高校,在四川师范类高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四川师范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
在软科2025中国大学排名中,绵阳师范学院在全国排名第365位;在校友会2025排名中,在全国排名第389位。 当前正在加快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今年申硕成功,是绵阳师范学院更名为“师范大学”走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绵阳的中小学教育不仅在四川长期处于领跑者地位,放眼整个西部乃至全国也是声名远播。
由于四川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的高等教育就没有中小学教育的名气那么响亮。
截至2024年末,绵阳市共有高校15所,招生(不包含成人教育、开放教育、职业证书教育,下同)5.77万人,在校生18.02万人,毕业生4.70万人,专任教师8867人。
事实上,绵阳高校的数量、质量、在校大学生数量同样在四川乃至中西部同类城市处于领跑地位。
仅在校大学生数量,就年年阶梯式的上升——
2020年14.89万人、2021年15.49万人、2022年16.52万人、2023年17.26万人、2024年18.02万人。
高校在校人数每年一跑小跑式递增的背后,是绵阳教育、绵阳城市影响力、对外开放能力和综合实力在稳步提升,更是在绵高校锚定目标 ,奋楫笃行干出来的结果。既增强了在绵高校办好大学的信心,同时也会吸引一些双一流大校在绵阳来建新校区。
2022年,绵阳高校在校人数已位居全国城市第53名,这不仅在四川、西南,还是西部地区的地级市中,都是首屈一指。
除了绵阳,在四川的地级市中,只有南充(第81名)和泸州(第95名)进入全国百强。
绵阳高校越办越好,生源越来越多,校区越建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也迎来了升级改名潮。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简称“川文艺”。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绵阳城市学院。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在进行专升本,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拟更名为“绵阳中医药学院”。
或许有人要说,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啥不直接更名为“四川中医药学院”或“西南中医药学院”听起来更响亮一点?
但高校的命名规则并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省级高校可以使用省域名称,而市属高校一般要以所在城市命名。
四川中医药高专升本后,属于绵阳市属本科院校,由绵阳市管理,而非四川省直管。这就意味着,它必须遵循市属高校的命名规则,不能随便冠上“四川”(或“西南”)二字。
校名只是一个标签,就像“温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这些名字并不带省名(或华东区域名)的高校,依然能在医学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中医药高专升本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教学质量、争取更高的学科评估、加强医院合作建设,再把“绵阳中医药学院”做成“绵阳中医药大学”,并成为西南地区的医药类高校强校,一样可以光芒四射。
当然,响亮的校名,对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生源的确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看看全国改名成功的高校有哪些?
泸州医学院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改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
泰山医学院改名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改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江西冶金学院改名为江西理工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杭州计量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国计量大学;
兰州铁道学院改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山东矿业学院改名为山东科技大学;
西安矿业学院改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淮南矿业学院改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湘漳矿业学院改名为湖南科技大学;
黑龙江矿业学院改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
河北矿业学院改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阜新矿业学院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莱阳农学院改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鹭江职业大学改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改为华北理工大学。
改名的背后,其实也是高校孜孜不倦,励精图治干出来的结果。
来源:绵州虎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