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场看着像是定了个结论,可台面下面的弯弯绕绕还多着呢。那天气氛表面上平静,记者照着流程问了几句,几句话被录进了报道,从那一刻起,外面的故事就不断被拼凑、被质疑,像散落的拼图被人一片片搬出来对比。
认亲那天的结论很清楚:DNA显示,策并非许妈亲生。
现场看着像是定了个结论,可台面下面的弯弯绕绕还多着呢。那天气氛表面上平静,记者照着流程问了几句,几句话被录进了报道,从那一刻起,外面的故事就不断被拼凑、被质疑,像散落的拼图被人一片片搬出来对比。
把时间往回拉点看清楚细节。4月30日认亲是个节点,但这之前的信息和说法已经不是一套了。4月29日,策接受了南都采访,他在采访里说自己是25日刷到新闻才知道被抱错,听到后“懵了”。可对照另一条线索,事情就不太对劲。4月26日早上9点07分,澎湃就已经发布了对策的采访稿。正常新闻流程里,记者通常会提前一两天联系当事人安排时间,尤其是当事人当时身体又不太好、碰上疫情这类限制,安排可能更早。换句话说,澎湃最晚应该在25日联系,甚至24日就有沟通的可能。这说明策“25日中午偶然看到新闻才知道”的说法,逻辑上有矛盾。
再说熊的口径也在变。起先她对外说策得知后很冷静,后来在有了“剧本”式说法之后,又把故事说成是策25日无意中看到“割肝救子”那篇报道才惊呆的。那篇文章一发出,话题就炸了,隔天“割肝救子”成了热搜词。外面的人看着这演进,自然会怀疑:这波口径变化是为了证明他们没有参与炒作,还是背后另有推手在推动叙事?
需要说清楚的是,“割肝救子”的那篇最先发声的是刘记者。他的首篇报道很快把舆论拉到一个点上,描述里把郭杜夫妇写得很正面,把熊写成坚持不离不弃的一方,顺手对许妈的性格做了几个比较负面的暗示。熊也在采访里夸刘记者“敢说真话”。可细看后面跟进的细节,出现了不少矛盾。有的信息后来被指不存在或不准确。有人说姚爸曾怀疑策其实是许妈和别人所生;有人说认亲之后许妈和姚爸不再给策钱;还有说法称“奇奇悦悦”是许妈给的名字,小孩叫老杜“假奶奶”。这些点后一一被核对后,出现出入。
家庭内部的互动更能看出事情复杂的原因。发现抱错后,姚爸并没有马上把全部孩子都拿去做亲子鉴定。原因有两个:一是检测要花钱,二是他对许妈有信任。认亲之后,许妈还是陪着策四处求医,看病的路上人还在;姚爸也在寒冬里去给策钓鱼,送上新鲜食材。这些日常举动不太像是一对“立刻断绝关系”的父母。两位老人还向熊和策转账16.79万元,许妈也曾说她一开始为孩子们花了差不多二十万左右(包括捐款),她觉得那些开支当时是为孩子好。现在知道不是亲生,开支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节制。
关于钱的问题,在朋友圈和舆论场里被拉扯得特别厉害。有一种声音提出“52万必须连本带利退回”,这话被对峙双方当口号来喊。熊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策在某些说法上确实有夸张甚至撒谎的成分。比如“许妈跪着跟医生说用我的肝”这种说法,后面被指出并非完整事实,策自己后来也很后悔,有一段时间不愿意继续配合许妈的宣传,但许妈明显并没有停下讲述自己版本的动作。
把眼光再放回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小片段。4月17日,许妈第一次见到奇奇和悦悦,和孩子们相处了两天才离开。孩子们的反应带着生活味:悦悦会问“新奶奶到哪儿去了?”这里的“新”并不等同于“假”。许妈解释给记者听,说给孩子起名“悦悦”“奇奇”是有寓意的:悦是寻到亲生儿子的喜悦,奇是觉得这件事出现得很不寻常、有点像奇迹。这样的解释里有温度,也有自我安慰成分。
记者和媒体在这事里扮演了放大镜的角色。刘记者的第一篇文章像点燃火柴,之后其他媒体开始追踪核实,很多细节被拿出来反复查证。到6月26日后,四十多家媒体又把焦点拉回这一事件,可有家北京的报纸一直没有发声,这份沉默也被外界解读成各种信号。媒体多了,口径自然分裂,漏洞就更容易被揭开。信息在传播链上被采编、修饰、引用,每一步都可能引入偏差。
认亲当天,那些画面还在不少镜头里定格。有人拉着策的手,镜头里既有亲情的延续,也能看到利益和立场的牵扯。许妈在多个场合说过,她为孩子准备过东西,也确实花了钱。熊和策在公众视野里既是当事人,也是叙事主角;媒体把他们的表情、话语、转账记录全都拼到一起,像是在拼一个缺了角的拼图。纪录里每一句话、每一笔钱、每一次发声的时间点,后来都被当成证据去比对。
事件的真假交织,动机不单一。有人为了吸引关注讲故事;有人把自己的情绪写成标签再往外传。那天的认亲只是时间线上的一个坐标点,前后还有连续不断的采访、报道和家庭互动。每一段对话、每一次调整口径,都被外界放大解读。到现在为止,热度还在,新的细节还在慢慢抖出来,有的能补上拼图的空白,有的又把原本以为清楚的部分挑出新的问题。
来源:树上掏鸟窝的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