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祠堂门口,红纸黑字贴着一张告示:“外嫁女不得入内,违者不吉。”而我站在风里,手里还攥着那张十万元的修缮捐款收据——收款人,是我爸;用途:重建陈氏宗祠。我捐钱修的祠堂,却不让我进?
祠堂门口,红纸黑字贴着一张告示:“外嫁女不得入内,违者不吉。”而我站在风里,手里还攥着那张十万元的修缮捐款收据——收款人,是我爸;用途:重建陈氏宗祠。我捐钱修的祠堂,却不让我进?
我是陈家大女儿,46岁,未婚未育,但不是因为不想,而是不敢。二十年前,弟弟车祸瘫痪,父母哭着说:“家里没男人了,全靠你撑。”我留下。放弃省城工作,回老家教书;工资月月寄回家,自己住校旁十平米小屋;弟媳生子请月嫂,我出钱;侄儿上学交赞助费,我掏空积蓄。亲戚都说:“长姐如母,你比儿子还强。”可去年清明,族老当众宣布:“今年祭祖,外嫁女不得入祠。”我问:“我没出嫁,也算外嫁?”他冷笑:“女的就是外姓,早晚要走。”我气得发抖,却还是咬牙拿出十万:“这钱修祠堂,总能换我一个位置吧?”他们收了钱,点头哈腰:“你是陈家人,我们记得。”可今天,我连门槛都跨不过。
我不甘心,去找族长理论。他坐在太师椅上,翻着族谱说:“规矩是祖上定的,女人入祠,冲撞先人。”我反问:“那谁付的十万维修款?谁每年带头扫墓、买香烛、印祭文?”他沉默片刻,说:“钱用了,情领了,但规矩不能破。”那一刻我懂了:他们要我的钱,不要我的人;用我的牺牲,装他们的体面。更讽刺的是,祠堂新匾上刻着“感恩捐资名录”,我的名字被刻在最角落,字还没别人一半大。
我没有撕告示,也没有哭闹。我做了三件事:第一,调取全部捐款凭证、施工合同、转账记录,做成《陈氏宗祠重建资金明细表》;第二,拍摄视频,站在祠堂外朗读十年来为家族付出的每一笔账;第三,发起倡议:外嫁女回家计划,呼吁全国女性晒出“被拒之门外”的祭祖经历。一夜爆火,播放破两千万。评论区看哭了:“我出五万修祖坟,祭拜时被拦:‘女儿不能动土。’”“我妈跪着求进门烧炷香,族老说:‘你姓李了,不配。’”“她们要你的钱,再用传统抽你的耳光。”原来,多少祠堂的香火,是烧在外嫁女的心上。
我不是要推倒祠堂,而是要改写规则。我提出三项主张:1. 凡对宗祠建设、祭祀活动有实际贡献者,无论性别、婚否,应享有平等祭拜权;2. 捐资名录应按金额与贡献排序,不得因性别边缘化;3. 祭祖不应是“血脉审查”,而是情感联结的仪式。已有十二万人响应,集体提交“回家申请书”:“我姓过陈,我流着陈家的血,我有权回去。”
很多人说:“别较真,烧香在心不在地。”可我想问:当一个家族一边收你的钱修祠堂,一边用“传统”把你踢出门外,那供桌上袅袅升起的青烟,祭的到底是祖先,还是对女性的羞辱?如果你也曾被拦在家族门外,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大声说一句:我可以无后,但我的根不该被斩断?评论区等你:女儿,配进祠堂吗?
来源:主妇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