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凤州漫记》之秦岭赤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3:01 1

摘要:陕南深深秦岭之中的凤县,九曲回肠的嘉陵江支流野羊河,日夜不息地在山间流淌,316国道牵着这条奔腾欢唱的小河,并肩前行。河与路之间,坐落着一个绵延了9.5公里,散居着173户734人,拥有1540亩耕地的山村——南凤村。当时光进入新千年之际,这个在20世纪90年

秦岭赤子

文/曲歌

上图为作者散文集《凤州漫记》封面及录入的该文首页。

陕南深深秦岭之中的凤县,九曲回肠的嘉陵江支流野羊河,日夜不息地在山间流淌,316国道牵着这条奔腾欢唱的小河,并肩前行。河与路之间,坐落着一个绵延了9.5公里,散居着173户734人,拥有1540亩耕地的山村——南凤村。当时光进入新千年之际,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徘徊在七八百元的贫困村,却在发生着神奇的变化:这里青山环抱,核桃、凤椒成林;昔日肆虐无度,吞没良田、农舍的野羊河,在治理疏通过的河道上,温顺地流向远方,为村民弹奏着和谐的乐章;昔日破败的土舍茅屋,被越来越多的“路边站”、“农家乐”店吧、门市所替代……古老的秦蜀古道上,呈现出一幅新时代诱人的“清明上河图”。

提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凤县不少人便会自然而然地提起2002年被评为市劳模、一向乐善好施,频频支持社会发展的、全县第一个“民选村官”——他。

他是凤县一位人人皆知的企业家,如今拥有商贸中心、采矿、选矿企业,总资产达到五百多万元,仅2006年,就向国家缴纳税金九十多万元;他又有着市、县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工商联副会长等光环。

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少言寡语,做的多,说的少。

南凤村党支部书记燕武说:他真是扑下身子为村上办事。

南凤村的群众说:我们就是奔着他自己富了不忘村上、不忘乡亲,一心带着大伙儿奔小康,才公选他连任村主任。

事实确实如此。

他1958年10月出生,幼年丧父,靠坚强的母亲拉扯和父老乡亲的呵护,才使他们兄妹九人长大成人。艰苦磨砺,造就了他不怕困苦、富于开拓进取,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初中一毕业,他便回村参加劳动,十六七岁就被村民选为生产队长。包产到户后,他又在村里头一个借钱买了手扶拖拉机,每天天麻麻亮,就到野羊河里装石头,运到基建工地,每天为家里挣回十多元钱。两年后,他又看准当地矿产业发展,跑运输致富潜力大,于是用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贷款三万元买车跑运输,又手把手地带徒弟,几年之间,南凤村便成了当时凤县有名的运输专业村,他自己也很快凭着诚实劳动,完成了原始积累。由于实干、诚信和精明,他又被选中当了乡企办干事。可是,这个对乡亲牵肠挂肚的汉子,主动请缨当南凤村的驻村干部,与大家一起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初,他干脆扔掉“铁饭碗”,靠自筹的10万元,加上贷款10万元,在毗邻南凤村的古道关隘、316国道旁的留凤关办起了商贸中心。几年下来,留凤关便成为商场店铺多达数十家的一个商贸物资集散地。接着,他又进入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于1998年斥资八十多万元,加上银行贷款办起了明星铅锌选矿厂。由于定位准确,经营有方,选矿厂投产当年就还清了银行贷款。

乡亲们看到,这个山里生山里长,靠喝野羊河水长大的古凤州的“后人”,经历风雨,已经成长为真正的汉子。他秉承着凤州人固有的务实干练,憨厚诚信,成了县里有名的企业家。

2002年,南凤村群众将他推上了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他对山地的贫穷和落后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早有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

2003年,他大胆对南星镇投资500万元建成的电解铅企业实行控股,成为秦鑫公司的经营者。当时,由于市场等因素,企业还有200万元的外债,他斥资百万元对企业进行技改,并大胆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人才,确保企业的运转。多年经商,又使他积累了一双洞察市场兴衰的慧眼。2005年下半年,铅品市场一度低迷,他不仅没有停产,而且使库存的铅达到六百多吨。春节过后,铅品价格一路上扬,一下子就赚了两百多万元。

兴办企业成功的同时,他又依据村情,谋划着调整产业结构。

凤县有着南北地域气候“界碑”之称,盛产诸多名、优、土、特产品,其中“大红袍”花椒又称“凤椒”,最具盛名,而最早的产地当属留凤关、南凤村这一带。相传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统兵伐魏,自汉中来到凤县境内的留凤关,时值农历的五月中旬,士兵在古栈道上走得人困马乏,便在留凤关安营歇息。夜里,诸葛亮走出帐外观看天象时,遇到了一群花椒仙童,并爱抚地为这群红衣仙童留下了双耳。于是“凤椒鲜、凤椒俏,若辨大红袍,且把双耳找”的民谣和传说便从古传到今。

根据这一县情,凤县提出将发展凤椒作为富民的特色主导产业,相继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力发展。这期间,凤县又先后被国家列为实施长江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县之一,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凤县虽是一个人口小县,却是一个林业大县,南凤村也是一个山地居多的村子。

2002年,国家拿出巨资补贴农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他便和“两委会”成员向村民积极宣传这一政策,当时,群众虽然赞成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却不愿出头,持消极观望的态度。他便没日没夜地做工作,又请来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搞设计,决定先在一、三、六组实施,还自己出钱雇车运来了花椒、杜仲和松树苗木,带领群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果然,国家及时兑现“粮补”政策,他和村干部便以此为契机开展工作,使持观望态度的群众终于打消了顾虑,使退耕还林普及到全村,几年下来,全村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10亩。其中栽植花椒就达三十多万株,而百亩以上的成片椒园就有三处。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每年国家兑现南凤村的就达十六七万元。三组村民高鹏远最先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一下退耕14亩地,当年领到的补贴款就达三千多元,加上其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核桃是南凤村的又一特色产业,提起核桃发展,村民们禁不住赞叹他发展特色产业的眼光。2003年,他刚提出发展核桃的主张时,一些村民以核桃生长周期长、赚钱慢为由不愿发展。他便一次又一次到杨凌等地考察,反复向大家推荐生长周期短而质量优的新品种,向大家介绍潜力巨大的市场行情,使大部分群众种核桃的积极性高涨。他又一次次的找县林业、水利部门,终于要来了3500株免费核桃矮化新品种,将全部苗木免费让群众栽种。果然,几年间,核桃就挂满枝头。2006年,南凤村首批栽植核桃的村民以每斤核桃10元的价格被客商抢购。尝到甜头的群众一见他便乐呵呵地说:“村主任让咱栽核桃真是给咱栽下了摇钱树!”原来不愿栽核桃的群众也主动找到他,要求栽核桃,于是他又与邻近的留凤关林场联系,为村民运回1000株核桃苗木。

南凤村的农户,大多居住在沿河两岸,大部分耕地在山上,而河岸两边不多的耕地,被村民视为“白菜心儿”。但是野羊河却带给南凤村的乡亲太多不便和不幸的记忆。至今,那震惊全省乃至全国的“81.8.21”和“90.7.6”大水灾,仍让村民们难以忘怀,洪水造成的灭顶之灾,总在人们的脑际浮现,每逢雨季,人们就忧心忡忡。河水的阻隔,又常常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自然也成为他的一块心病。2004年初,他终于在两委会提出,由自己出资,治理野羊河的“一揽子” 计划。当年八月,由他出钱雇用的推土机和车辆,便轰隆隆地开进了野羊河道,前后共花费4万余元,使千余米河道得到疏通清理;十月间,又是他共出资5.2万余元,买来两吨铁丝,雇车运来三百多余方石头,修筑了百米河堤,挡住了水头,使村上的三百多亩耕地得到了保护。2006年3月,他又出资16万元,在野羊河上架起一座新桥,解决了南凤村和毗邻的留凤关村五十多户村民的“过河难”。

治河建桥之际,他又出资解决村民的“吃水难”和“行路难”。

南凤一组22户群众长期靠吃野羊河水度日,很不卫生,每到雨季洪水上涨时节,群众只有靠接屋檐水和担来浑水沉淀后使用,他多次到县水利局请技术人员勘查设计,出资为农户买来水管,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终于使一组村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通往南凤村五、六组的道路是前些年开出的一条土路,平时只能供农用车和拖拉机通行。雨雪天气,别说不能通农用车,就是徒步也泥泞难行。他不由分说,便出钱雇来拉沙石的汽车,打响了拓宽整治这段村组道路的战役。看到村委会主任自己掏钱修路,坚守在工地上,群众便纷纷拿上工具来到工地,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终于使这段道路变成了大车也能通行的沙石路。在这一连串的工程实施过程中,他总是守在现场严把工程质量,甚至常常忘记吃饭,并坚持与群众一起劳动,经常弄得一身汗水一身泥,直至工程完工。

他不仅牵挂着村上基础设施的改善,而且主动资助兄弟村及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雨季,镇上通往长坪、庄房坝村的道路多处塌方,他便出资雇用了一台推土机,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终于修通了塌方的路段;听说留凤关中学因建寄宿学校搞扩建,他立刻送去10万元;防“非典”,他捐款3000元;凤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他特意赶到县上,为“创卫”重点工程“一江两岸”综合治理捐款5.2万元;本镇水磨、榆林铺村两名贫困子弟考上大学,他连续四年每年为他们捐赠一万元;他还先后帮助十多名贫困子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像这样的事真是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三年中,他捐助支持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达五十多万元。

2005年正月初三,天刚黑,南凤村的人们还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之中,忽然一位村民心急火燎地跑到他家说,龙显海不知得了啥病,看样子十分危险。

龙显海是南凤村一个典型的特困家庭,女儿因精神病离家出走,不知去向,扔下年幼的一儿一女,龙显海的哥哥又智力低下,连自理能力都没有,这个家庭的重担,自然就由六十多岁的龙显海支撑。平时,他和村干部对这个家庭就给予了特殊的关照,这回,他不由分说便叫来了汽车,连夜将龙显海送到县医院。尽管医院采取多种紧急抢救措施,仍没有挽留住龙显海的生命。龙显海的去世,更使他暗暗决定承担起照料这家人的担子,他当下拿出500元,作为料理龙显海后事之用,村干部和村民在他的带动下,你100元,他50元地纷纷向这个面临困境的家庭捐款。安埋了死者,捐款还剩下两千余元,他便让组长韩新民将余款保管好,供龙显海正在上初中的孙女之用,并当即介绍中学毕业在家的龙显海的孙子到附近一家铅锌选厂上班。2006年,龙显海的孙女初中毕业,他又与镇上和县扶贫办联系,让其到扶贫院校振华学院学习。现在,龙显海的孙子靠着每年一万多元的工资,改善了家庭的面貌,而且购置了摩托车、电视机、电话等。使这个家庭终于摆脱了贫困。

除了介绍村里贫困子弟及富裕劳动力到自己办的企业打工,他还千方百计为群众联系和寻找外出打工的门路,平均每年有一百余人参与劳务输出,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加群众收入100万元以上,人均达到1400元。如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及劳务输出等,南凤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翻里一番,达到两千五百多元,全村贫特困家庭由过去的五十多户减少到现在的七八户。对这些人家,他更是时刻牵挂在心。如林碧霞、王清礼两位老人患气管炎,每遇旧病复发,他便拿出几百元让他们求医治疗。最近,中央又发布了新的“一号文件”,凤县也提出了从今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告别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的“三告别”扶贫安居工程,他又争取到本村三户农户进入该项实施计划,并拿出部分资金,使这三户居住偏远的村民实现告别单家独户的梦想。

从2002年起,每逢春节,他都买来米、面、油或其它慰问品,叫上村文书和村委会委员,慰问村上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贫困户,对困难较大或遇到天灾人祸的人家,除了送慰问品,他还向他们拿出50-200元不等的慰问金。此外,他还要拿出数千元到镇敬老院慰问。

如今南凤村36名在村办小学上学的子弟不需花费一分一文的学杂费,就可完成学业,除了11名子弟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其余25名子弟书本费全部由他包揽。

除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他还十分重视村上的文化体育事业,多年来,他主动出资为村上订阅报刊、杂志,使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千方百计让群众享受到现代通讯等新科技,使98%的农民看到了有线电视,使全村80%的农户通上了电话。重要节日,他总要出资让村上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还主动资助村办小学和镇中心小学、中学,每年“三八”节还要拿出3000-4000元资助全镇妇女开展歌咏比赛及其它文体活动……

他——张双明,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为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生他育他的南凤村和乡亲们奉献着一颗赤子之心,也以自己的行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2年,他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劳动模范,又是市、县政协委员和连任三届的县人大代表。

我们相信,有这样一位一心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好村官,南凤村一定会乘着建设新农村的劲风,又好又快地得到发展,成为一颗闪烁在秦岭深处的明星。

(载2007年《报告文学》8月号)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