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海”故事讲到第三年,国产PD-1终于把旗子插到欧洲,结果股价只抬了1.2%,连手续费都不够。
“出海”故事讲到第三年,国产PD-1终于把旗子插到欧洲,结果股价只抬了1.2%,连手续费都不够。
群里有人吐槽:“利好落地=利好结束?
”一句话把冬天说得更冷。
冷归冷,账得算清。
百济的替雷利珠单抗拿下欧盟食管癌适应症,看似风光,却撞上一道新铁幕:欧盟医保砍价更狠,定价直接对标O药的一半,毛利被提前锁喉。
资本市场不傻,先把掌声折现成钞票再说。
另一边,药明生物给GSK递上15亿美元ADC大礼包,表面豪气,里子却薄:首付款1.3亿,不到总额一成,剩下的全绑在苛刻里程碑上——只要毒 payload linker稳定性掉链子,尾款立刻蒸发。
跨国巨头把“中国折扣”算到极致,国产创新药第一次体会到“被甲方支配的恐惧”。
医保局再补一刀。12月谈判桌落幕,18个国产新药进场,平均降价61%,比去年多砍7个百分点。
一位CEO私下吐槽:“以前谈的是价,现在谈的是命。
” 话糙理不糙,毛利直接腰斩,二级市场干脆把未来现金流折现率再抬20%,管你二期三期,先打七折再说。
钱也开始挑食。
Q3创新药基金整体缩水四成,可专业医疗基金却把65%子弹打给“有海外数据”的Biotech。
结论赤裸:故事失效,证据为王。
再鼎被做空就是例子——没把终止条款写清楚,空头连夜赶PPT,第二天股价跳水11%,教训值几个亿。
寒气传到企业端,裁员不再遮遮掩掩。
亚盛医药一刀砍掉30%研发人头,只留核心管线,反被机构点赞“战略聚焦”。
小而美成了新政治正确,大平台、多管线、全链条这些旧关键词,如今听着像骂人。
港交所也赶来踩一脚:明年起,没盈利的Bio公司得按季度“交作业”,管线进度、临床失败、监管信全都晒出来。
以前还能“PPT上市”,往后是“裸泳直播”。
但别急着唱衰。
ADC、双抗这些技术高地依旧热得烫手。
科伦博泰第三个ADC拿FDA孤儿药资格,消息一出,市场第一反应不是鼓掌,而是跑去泰州工厂门口数反应釜——产能跟不上,孤儿药也只能当“概念孤儿”。
真正能让资金回流的,是2024年Q2那波海外三期数据。
荣昌的HER2-ADC、百济的TIGIT、康方双抗,谁读出阳性,谁就能撕开估值天花板;一旦失手,寒冬直接变冰河。
一位券商分析师私下放话:“到时候涨跌都是20%起步,心脏不好的别盯盘。
”
给还在场的人留三句干货:
1. 看临床,别看PPT,海外多中心入组速度去clinicaltrials.gov拉Excel,比高管嘴靠谱。
2. 盯商业化团队,有没有前MNC大区经理、有没有医院准入案例,简历一翻就知深浅。
3. 查真实世界数据,医院端处方量、患者随访记录、不良反应上报,都能在地头打听到,比研报新鲜。
行业拐点就在明年年中,数据发布当天,涨停和跌停可能只隔一条公告。
想捡金子,先把这三样揣兜里,剩下的交给实验室和FDA,别再把希望寄托在“民族情怀”四个字上。
创新药进入证据时代,情绪只能当佐料,不能当饭吃。
来源:才高八斗熊猫S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