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千年一遇的文艺全才,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年少成名,光芒万丈;他又是命运多舛的失意逐臣,半生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在朝堂之上与宰辅论政,也曾在乡野之间与农夫交友。一生大起大落,却将苦难酿成了生命的甘露。
他是千年一遇的文艺全才,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年少成名,光芒万丈;他又是命运多舛的失意逐臣,半生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在朝堂之上与宰辅论政,也曾在乡野之间与农夫交友。一生大起大落,却将苦难酿成了生命的甘露。
他就是苏东坡,一个在60岁时于海南儋州醒悟——才华不如豁达,豁达不如平常,平常不如超脱的生活家。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智者,用跌宕人生淬炼出的心境成长智慧。
年轻的苏轼,凭借绝世才华名动京师,成为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接班人。他胸怀天下,议论风发,对朝政弊端直言不讳。然而,正是这过人的才华和锐气,使他成为“乌台诗案”的靶心,险些丧命,最终被贬至黄州。
在黄州的艰苦岁月中,他反思道:“人生识字忧患始。” 他意识到,才华若不能配以成熟的心性,就如同孩童舞动利剑,不仅伤人,更易自伤。那种恃才傲物、不通世故的“聪明”,反而成了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碍。
这正如现代社会,许多能力出众者常因个性鲜明、不懂藏锋而在职场中碰壁。苏轼的教训是:人生的第一课,不是展露才华,而是修炼心性。 褪去锋芒的豁达,比单纯的才华更具韧性。
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失去了功名利禄,他反而在山水间、在劳作中找到了新的生命乐趣。他开垦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豁达”成为他的人生底色。他不再为境遇的起伏而悲喜,而是以一种幽默、开阔的心态去接纳一切。他研究美食,写下《猪肉颂》;他夜游承天寺,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种将失意转化为诗意的能力,便是豁达的智慧。
这对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是极大的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是陷入抱怨还是选择乐观?苏轼的答案是:真正的强大,是接受无常,并在任何境遇中都活出滋味。 豁达,是给自己最好的心理免疫力。
经历了豁达的乐观,苏轼的心境进一步沉静,升华为“平常”。他不再需要借助壮丽山水或非凡事件来寻求快乐,而是能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至美。一句“人间至味是清欢”,道尽了他对平淡生活的挚爱。
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他与当地黎族百姓打成一片,办学育人,传播文明。他不再是被贬的官员,而是一个真诚的生活者。这种“平常心”,让他超越了命运的拨弄,在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安然自若。
这精准地回应了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过度追捧。我们总以为幸福在别处,却忽略了眼前的生活。苏轼的境界提醒我们:最高级的幸福,藏在一粥一饭的平常日子里。 回归平常,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富足。
晚年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途经镇江时,写下千古名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将一生的贬谪之地视为最大的功业所在,这是一种彻底的“超脱”。他早已超越了对个人荣辱得失的执着,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
“超脱”不是冷漠,而是与整个世界和解后的通透与慈悲。他看透了政治的诡谲、人生的虚幻,从而不再被其束缚,只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与创造。他的生命与艺术,因此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普遍焦虑的今天,我们被各种欲望和比较所捆绑,难得心安。苏轼的“超脱”哲学指明了一条出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取多少,而是无论拥有多少,内心都能保持安宁。 心安,则万事皆安。
苏轼的一生,是一场从“才华”到“超脱”的心灵修行。他卸下了才华的负累,练就了豁达的胸怀,品味了平常的滋味,最终抵达了超脱的安详。
今天的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成功与意义,或许更应学习这份东坡心境:
· 别被才华所困, 修炼豁达,才是立身之本;
· 别为境遇所累, 保持乐观,方能随遇而安;
· 别总追逐远方, 安于平常,即是人间至味;
· 别执着于得失, 寻求心安,才是最终归宿。
正如他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若能以超脱之心,行豁达之事,过平常之日,这条路,看似坎坷,实则风景独好。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