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8月份那期ValueInvestingwithLegends播客,塞思・卡拉曼一句话把我惊着了“按10分制算,现在投资机会也就4分”。
在8月份那期ValueInvestingwithLegends播客,塞思・卡拉曼一句话把我惊着了“按10分制算,现在投资机会也就4分”。
要知道这可是管着230亿美元Baupost基金的主儿,四十多年里没怎么亏过,回撤大多时候就个位数,他这话一出口,不少人估计都赶紧翻自己的持仓了。
卡拉曼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牛的,他早年的“小操作”现在看都特别有意思。
小时候他在巴尔的摩住,天天琢磨怎么赚点零花钱。
当过《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报童,下午和周日都得去送报;也帮邻居铲雪、耙树叶、修草坪,甚至在自家庭院里给小孩办过小嘉年华。
现在的小孩很少有这么能“折腾”的,这种从小就有的商业敏感度,怕是后来做投资的底子。
他还有个收藏硬币的爱好,全靠他爸。
他爸每天回家会带一堆零钱,他就一枚枚翻。
后来发现,有些25美分硬币里不含银了,而含银的那些更值钱。
上高中时坐公交车,他又发现投币口里有惊喜有些25美分和10美分是银币,甚至有早停用的“水星币”。
本来想自己慢慢攒,后来跟公交车司机聊熟了,就谈了个合作:司机每天跑完线路帮他挑罕见银币,第二天他再用3美元买那些面值3美元的银币。
最后他妈的香料架都被这些“套利成果”塞满了,想想那画面还挺搞笑的。
后来卡拉曼去了康奈尔大学,一开始对数学感兴趣,最后主修了经济学。
本科期间他拿到了MutualShares的实习机会,这家公司在当时的价值投资圈可是“顶流”,马克斯・海涅和迈克尔・普莱斯都是里头的大佬。
他当时就只有帮药房开货车送货的经验,能进这家公司,运气之外更多是他自己对金融市场的好奇从10岁买第一只股票就开始琢磨,虽然那时候买强生纯属因为常常用创可贴,根本不懂公司基本面。
在MutualShares的日子,对他影响太大了。
他座位就在迈克尔・普莱斯旁边,前面就是马克斯・海涅,天天听这两位聊投资,想不学到东西都难。
有一次,迈克尔把一份Telec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扔他腿上,他一开始都看不懂。
后来才搞明白,Teleco要拆分旗下的ElectroRent,每持一股Teleco能得半股ElectroRent。
当时Teleco股价大概8美元,清算后每股能拿回7.5美元,相当于花50美分就能买半股ElectroRent,而ElectroRent每股能有1美元现金流。
如此看来,这简直是“白捡”的机会,他后来就建议公司建仓了。
这次经历让他爱上了“特殊情境投资”不是找被低估的股票,而是找市场机制里的“价格错误”。
还有个叫汉斯・雅各布森的老人,是铁路债券专家,带着浓浓的德国口音。
卡拉曼常听汉斯跟经纪人打电话聊铁路债券,那些债券背后的故事,比如某条铁路是谁建的、债券是为哪个项目发的,简直像在上美国历史课。
那会儿正好是宾州中央铁路破产案后期,公司抛了不少证券,这些证券的价值得算清算资产,甚至包括宾州车站上空使用权的拍卖收入。
这种复杂的标的,普通投资者根本不敢碰,但卡拉曼却觉得特别有意思后来这些投资还帮他付了哈佛商学院的学费。
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卡拉曼的人生又一次“选对了路”。
当时有个哈佛的房地产教授叫比尔・布,正和朋友出售波士顿的ABC电视台,手里有两亿美元要打理,想建个“扩展型家族办公室”。
比尔找了卡拉曼,希望他负责投资部分。
本来他也拿到了回纽约的offer,比如回MutualShares拿更高薪水,或者去另一家机构做风险套利,但他还是选了留在波士顿。
并非明智之举,现在看完全是对的他喜欢波士顿,更想从零开始搭一个自己的投资体系,就算失败,几年后再重启也不晚。
Baupost就这么起步了,名字还是从创始人姓氏首字母来的比尔・布(Poorvu)的“PO”和霍华德・史蒂文森(Stevenson)的“ST”。
刚开始就投美国的股票和债券,后来慢慢扩展,也吸引了新客户。
幸运的是,当时市场正低迷,是个好入场时机。
现在回头看,这家公司能走四十多年,跟卡拉曼一开始就坚持的“不犯大错”原则分不开。
今年市场挺热闹的,标普500刚创了历史新高,但卡拉曼却说机会只有4分。
他觉得现在市场里没什么“恐慌情绪”,春季还有点关税消息带来的波动,现在几乎没了。
但大家好像都默认,之前爱突然宣布关税政策的那位不会再折腾,可卡拉曼不这么想“他是个极具冲动的人,喜欢的就要,不喜欢的就否”,这话其实挺实在,投资里最怕的就是“想当然”。
具体到机会,卡拉曼现在更看好商业地产。
前两年办公楼市场不行,很多持有人硬撑,要么等心理价位,要么等银行许可才肯认亏出清。
今年终于有了些成交价,他的团队也开始多做这方面的买方交易。
本来我以为商业地产早就凉透了,后来才发现,有些核心城市的办公楼改造一下,比如改成公寓或者联合办公空间,反而能有不错的回报。
不过他也提醒,不是所有商业地产都能碰,得深入研究,比如空置率、租金走势这些,不能光听个方向就往里冲。
信用债方面,他今年把仓位从去年的25%降到了15%。
原因很简单,信用市场反弹后,利差收窄了,收益率也下来了,就算美联储可能降息,也没法让信用债的吸引力回来。
股票方面,现在大家都盯着“七巨头”和AI概念,炒得很火,但卡拉曼觉得,除了这些,还是有些价格合理的公司,只不过得花时间找。
关于AI,卡拉曼的看法挺清醒的。
他承认AI能提高效率,比如他的团队用AI分析公司十年财报,对比每年披露内容的变化,能快速找出哪些文字改了、哪些信息删了,这可能藏着公司业务重心的变化;还有次听行业会议,PPT上有十个不认识的公司logo,AI五分钟就整理好了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换以前实习生得干三天。
但他坚决不让AI替团队思考,“真正的危险在于,让机器替我们思考,而不是促使我们思考”。
本来想,AI那么厉害,帮着选选股也没问题吧?后来发现,投资里很多“人性的东西”AI学不会,比如管理层是不是真的为股东着想,或者公司会不会隐瞒风险,这些得靠人去判断。
最后卡拉曼还推荐了三本书,挺出乎我意料的,都不是讲金融的。
《失与得》是凯瑟琳・舒尔茨写的回忆录,讲她父亲从丢三落四到失忆离世,还有她后来遇见伴侣、重拾爱的故事。
《犯错的意义》也是舒尔茨的,讲人为什么会犯错、为什么难承认错误,这其实跟投资特别像很多人赚了就觉得是自己厉害,亏了就怪运气,很少真的反思。
还有本《光的食者》,讲植物的智慧,比如芥菜被特定蝴蝶啃食后会分泌更辣的物质防御,有些植物还能模仿其他植物的外形。
卡拉曼说读这本书能让人重新有“敬畏心”,投资久了容易变得浮躁,偶尔看看这种跟市场无关的书,反而能静下心来。
总的来说,卡拉曼这四十年能成功,不是因为他多聪明,也不是因为他多激进,而是因为他能在别人疯狂的时候冷静,在别人恐慌的时候敢出手。
他总说“市场永远在‘过度悲观’与‘过度乐观’之间摇摆”,而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在中间冷静走。
现在市场这么热闹,他的“4分机会论”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别被行情冲昏头,投资拼的不是速度,是耐心。毕竟,真正的安全边际,从来不在价格里,而在自己的心智里。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