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价格崩塌,二手平台上挂满了“亏本出”的帖子。有人说这是投资失败,有人则认为这不过是换了马甲的博彩。
Labubu,究竟是理财还是博彩?
短短几个月前,它还被捧为“硬通货”,盲盒一开,身价暴涨数倍。
如今价格崩塌,二手平台上挂满了“亏本出”的帖子。有人说这是投资失败,有人则认为这不过是换了马甲的博彩。
为什么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一头扎进去?因为它披了一件理财的外衣,有暴富的故事,有热闹的二手市场,有明星效应加持。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拉布布盲盒的讨论引发关注。
亲戚家有一名初中生,每次拿到零花钱,都会毫不犹豫地花在盲盒上,尤其是最近火爆的拉布布。原本几十元一个的盲盒,在他眼中不是玩具,而是理财工具。他坚信万一抽到隐藏款,价值就能翻好几倍。
母亲为此头疼不已,曾想找人开导,但如今已无需多言,拉布布价格崩盘,泡泡玛特股价也大幅下跌。
从“买到就是赚到”的狂欢,到亏本转卖的冷清场面,短短数月间,这样的过山车式经历真的是理财吗?抑或只是一场博彩游戏?
理财与博彩有何本质区别?理财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资产支撑。
例如买房可以收租获得稳定收益,股票在公司盈利时可分红,黄金本身具有价值,能够保值。
这些背后都有真实资产或企业作为基础,能够带来长期回报。
而博彩则完全不同,它依赖的是运气和情绪。
比如购买彩票、在赌场压大小,资金只是在参与者之间转移,并未创造新价值。今天有人赢,必然有人输。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做一个简单比喻,如果你种下一棵树,它有可能结果,也可能因天气或环境问题不结果,但它本身具备生长与结果的潜力,这就是理财。
如果众人只是争抢同一篮果子,无论谁输谁赢,果子总量不会增加,那就是博彩。
为何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深陷其中?因为它披上了一层外衣,让一切看起来像理财。
它需要暴富的故事。故事是最有效的引流工具。
例如过去炒鞋被称为“月入百万”,甚至“靠炒鞋在杭州买房”。积木熊的传说则是“一只玩具熊换一套房”。拉布布同样与“暴富”关键词绑定,“身价暴涨八倍”这类说法极具吸引力。
这些故事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你敢买,就可能一夜暴富。它们刻意模糊概率与风险,只强调少数人赚钱,却从不提更多人亏损。
它还需要一个看似成熟的二手市场。如果只有故事而没有交易场景,游戏便难以持续。
一些二手交易平台让商品流转变得像股票一样简单,随时挂单,随时有人接盘。
买家看到成交记录会感觉流动性充足,这种市场感极具迷惑性。对未成年人而言,他们误以为这就是金融市场。而事实上,价格波动背后可能只是庄家的自买自卖。
更重要的是明星效应。
当孩子看到熟悉的偶像出现在广告中,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主播开盲盒时,会本能产生信任,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主流潮流。
明星效应放大了故事的可信度,让未成年人更容易相信,既然明星都在买,网红都在推荐,那肯定不是赌博,而是理财。
股市、市场、明星,这三重包装,让一件原本只是消费品的潮玩披上了理财的外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不是正确的财富观,而是投机致富的错觉。
家长的劝说,抵不过暴富的故事、明星的背书、直播间的喧嚣。家庭教育的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如此无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盲盒哪能无拘无束》,指出盲盒设计堪称精准捕捉未成年人心理弱点的商业陷阱。
它利用心理学中的斯金纳箱原理,通过随机奖励制造期待感。
例如抽卡时“下一次可能中奖”的错觉,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不断重复购买行为。
文中还提到,此类设计涉嫌利用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的特点,诱导他们进行非理性消费,有悖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得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立法宗旨。
这意味着,如果缺乏制度约束,盲盒可能一步步演变为危害下一代的社会陷阱。
潮玩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娱乐,但绝不能成为未成年人的金融课堂。
真正的金融第一课,不应是盲盒暴富的错觉,而应是学会分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投机、什么是风险。
未成年人缺乏辨别能力,极易被带入幻觉。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是制度与监管必须介入的领域。
就像游戏防沉迷、短视频监管一样,当一个产业对未成年人产生系统性影响时,仅靠家长提醒远远不够,必须有制度的约束与社会的共同守护。
守住孩子们的金融第一课,就是守住他们健康的成长,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根基。
来源:宇哥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