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原来我们都是星尘的孩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09:05 2

摘要:这个直径仅约 0.1 纳米的微观粒子,藏着宇宙诞生的秘密:每一个原子的 “前世今生”,都与 138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历程紧密相连。要弄清原子如何产生,就得顺着宇宙时间线,看这场跨越百亿年的 “粒子造物记”。

我们身边的一切 —— 空气、岩石、树木,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个直径仅约 0.1 纳米的微观粒子,藏着宇宙诞生的秘密:每一个原子的 “前世今生”,都与 138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历程紧密相连。要弄清原子如何产生,就得顺着宇宙时间线,看这场跨越百亿年的 “粒子造物记”。

宇宙诞生的最初时刻,是原子无法存在的 “极端炼狱”。

大爆炸后的 10⁻⁴³ 秒(普朗克时间),宇宙温度高达 10³²℃,此时没有原子,甚至没有质子、中子,只有夸克、胶子等最基础的粒子在高能环境中剧烈碰撞。直到大爆炸后约 1 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宇宙温度降至 10¹²℃,夸克才得以结合形成质子和中子 —— 这是构建原子的 “核心零件”,也是宇宙迈向 “造原子” 的第一步。

但此时,质子和中子还无法稳定结合成原子核。又过了约 3 分钟,宇宙温度冷却到 10⁹℃,粒子运动速度减缓,质子和中子终于能通过强核力 “抱团”,形成氢原子核(1 个质子)、氦原子核(2 个质子 + 2 个中子),还有极少量的锂原子核。

这一阶段被称为 “原初核合成”,它为宇宙留下了最基础的 “核原料”:宇宙中约 75% 的质量是氢核,25% 是氦核,锂核不足 0.01%。不过,此时的宇宙仍充满高能光子,电子被牢牢 “锁住”,无法与原子核结合 —— 原子的 “雏形”(原子核)已出现,却还缺 “外衣”(电子)。

真正的原子,要等到宇宙诞生约 38 万年后才正式形成。那时宇宙温度降至约 3000℃,高能光子能量减弱,无法再剥离电子,带正电的原子核终于能捕获带负电的电子,形成电中性的原子 —— 氢原子、氦原子就此诞生。

这一过程被称为 “复合时代”,也是宇宙 “第一次发光” 的时刻:此前被电子散射的光子得以自由传播,形成了遍布宇宙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如今我们通过卫星观测到的这层 “宇宙余晖”,正是原子诞生的 “见证者”。

到这里,宇宙中只有氢和氦两种原子,而构成地球与生命的碳、氧、铁等重原子,是在后来的恒星内部 “锻造” 出来的。

恒星就像宇宙中的 “原子工厂”:当恒星核心的氢燃料耗尽,会收缩并升温,启动氦聚变,将氦原子聚变成碳、氧等原子;质量更大的恒星,还能继续聚变出氖、镁、硅,直到聚变成铁原子(铁的聚变需要吸收能量,无法释放能量,恒星核心会因此坍缩)。

恒星生命末期的爆发,会将这些重原子抛向宇宙空间。比如超新星爆发时,剧烈的爆炸能产生比铁更重的原子(如金、银、铀),并将它们送入星际介质。

这些带着 “恒星印记” 的原子,在星际空间中与原初的氢、氦混合,逐渐聚集形成新的星云,而星云又会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 —— 我们的太阳系、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这些 “恒星残骸” 中的原子构成的。

从宇宙大爆炸的粒子浓汤,到恒星内部的聚变熔炉,再到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原子的产生与演化,就是一部浓缩的宇宙史。每一个碳原子、氧原子,都可能来自数十亿年前某颗恒星的爆发;我们呼吸的氧气、触摸的岩石,都藏着百亿年前宇宙的 “记忆”。理解原子的起源,不仅是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更是在追溯我们与宇宙的血脉联系 ——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 “星尘” 的孩子。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