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杀“米猴”,就因为骂了句“海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05:42 1

摘要:互联网最宝贵的地方就是个“乱”字,这里不是贬义的意思,是说它开放,啥声音都有,就像一个野生的生态圈,有清澈的溪流,也难免有泥沙。

互联网最宝贵的地方就是个“乱”字,这里不是贬义的意思,是说它开放,啥声音都有,就像一个野生的生态圈,有清澈的溪流,也难免有泥沙。

可一旦平台或者品牌爸爸们看不下去了,非要亲自下场搞“河道清淤”,想把水弄得干干净净、清澈见底,那坏了,这水可能就成了死水一潭,没了活力。

最近微博就出了这么一件事,说是米系博主恶意抹黑诋毁企业,然后一批米系博主被禁言90天。

其中就有一个被禁言的博主我特别关注到,因为一句“这就是海狗的智商”而被判定为攻击辱骂某品牌用户群体,遭到了平台禁言。

这个封禁理由,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

“海狗”和“米猴”这俩词,刚出来的时候可能确实带点攻击性,不太好听,但混互联网久了你就懂,很多词儿是会“进化”的。

发展到今天,它们其实已经没那么大恶意了,更多是一种中性的调侃,甚至成了粉丝圈内部的一种“身份暗号”。

米粉圈里管那些极端喜欢那家并四处骂小米用户的人叫“海狗”,而那家则管那些无脑推崇小米的用户叫“米猴”,这本质上是阵营对立的产物。

但你想过没有,这种对立,恰恰是品牌传播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而且这种标签,可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整个手机圈,除了这两家企业以外,还有哪家能造出这种出圈儿的梗?

再放眼全中国的消费品牌,除了它俩,也就比亚迪的粉丝拥有“泰迪”这个称号,人家比亚迪粉丝在意了吗?好像也没有,该买还是买,该开还是开。

这说明这种略带调侃性质的外号,其实是一种 “品牌规模”的体现。

只有当你的品牌影响力足够大、用户基数足够多、粉丝的情感投入足够深,深到愿意为你站队、为你吵架的时候,才会诞生这种有对抗性、有传播力的外号。

它表面上是在黑你,但骨子里却是一种变相的认同,认定你是优秀的企业、领先的品牌。

不然粉丝为啥愿意去找对方对线呢?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品牌代表了自己的一部分形象,甚至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且说实话,这种粉丝之间的对抗,品牌方很多时候是默许,甚至乐见其成的。

因为有对立才有话题嘛,有话题才有热度啊,品牌之间是竞争又共生的关系,粉丝之间的互动,哪怕是互怼,那也是免费的、自发的传播资源,是流量的源泉啊!

可现在问题就来了,粉丝们在前面“冲锋陷阵”,为了品牌声誉在网上“搏杀”,搞得热火朝天。

突然,平台或者品牌方一纸禁令下来,把一个用“海狗”形容网友的博主给封了,这个操作就真的很迷幻了。

你封他表面上是在维护社区秩序,维护品牌形象,显得自己很“文明”,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真心支持你的粉丝的感受?

他们正在为你辩护、为你输出内容、为你制造声量,结果你反手把他们的“对手”给ban了,还给出这样一个令人爆笑的原因。

究竟是对方骂用户是海狗,还是平台或品牌承认用户就是海狗?我认为这种举动真的很奇怪,通常来说企业压根就不会管这种起外号的行为。

所以我对这次微博平台批量封号,特别是封那个说“海狗”的博主,是持保留意见的。

如果是因为造谣、抹黑、搞虚假信息,那没得说,该封就封,大快人心。

但就因为用了“海狗”这个词,真的大可不必,因为在网友们眼里,这早就不是一个原则性的侮辱词汇了,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下的互动表达方式。

在这种事儿上,你越认真,反而越显得你小家子气,放不下;你越宽容,才越能显出一个真正大品牌的格局和自信。

说白了,互联网文化就像一阵风,你越是想着去捂紧口袋,风越是从各种缝隙里钻出来。

不如敞开心胸,让它吹过去,大家哈哈一乐,热度有了,话题也有了,品牌形象反而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立住了。何必亲手掐死这团让自己保持热乎气的火呢?

来源:斤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