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雄安卫星”到“深圳AI”:今天,中国科技在两个领域并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06:22 2

摘要:说白了,就是一头往天上跑的工程和一场往地面扎根的大会同时在忙活着。卫星下线那边真刀真枪,已经成了现实;深圳那头把参会名单、展区、议程都敲定好,都是能量化的指标,不是空话。

今天两件事同时发生:首颗“雄安造”卫星下线,同时深圳在为一场大规模的AI终端大会做最后准备。

说白了,就是一头往天上跑的工程和一场往地面扎根的大会同时在忙活着。卫星下线那边真刀真枪,已经成了现实;深圳那头把参会名单、展区、议程都敲定好,都是能量化的指标,不是空话。

先聊深圳那边。10月23日,荣耀2025全球开发者大会暨AI终端生态大会在坪山开幕,主题写着“智联无界·生态共创”。这回是官方和企业一起弄的首届AI终端生态大会,参会阵容不马虎:六十多家生态链企业、两千多名行业代表、六百多家媒体到场。大会把“1×3×N”当成框架——意思是有一个平台,三种赋能模式,然后面向无数的产业场景去落地。同期光明区还从23号开到25号办“AI for Science创想周”,把AI和生命健康拉到一块儿讲,内容有讲座、路演、对话,都是用技术对接真实需求的那类活动。场面听着热闹,但目的明确,大家是来谈合作、谈落地、谈能不能把东西用起来,不是单纯秀概念。

会上的安排很具体。有平台能力的展示,也有落地方案的演示,还有企业间的商务对接和开发者工具包、SDK的推介。参展的企业大多做芯片、模组、云侧服务和场景化应用,他们会把“能连上、能算清、能落地”这几件事一条条拆开来说。光明区那边更偏向医疗方向,医院、科研单位、AI公司在同一个空间里对接,讨论点儿直指医学影像、药物筛选、临床决策支持这类事。现场会有原型机展示、数据合作的初步意向书,创业团队也会带作品去找医院或平台合作,跟现实需求靠得更近。

再把镜头拉到雄安,那颗卫星叫“雄安一号”,官方名是鸿鹄技术验证星,主要任务是技术验证,不是单纯的通信示范机。它有三项比较关键的进展:一个叫“白泽”的高性能星载计算机,目标是把更多算力放上天,让卫星能自己先把数据处理一遍,少走回地面的路;一个叫“赤羽”的大尺寸柔性太阳翼,用可折叠、可铺展的柔性材料增加太阳能面积,并且在部署机制上做了冗余,降低单点故障风险;第三个是“金乌”新一代霍尔电推进系统,在推力和耗电之间做出更合理的权衡,适合长期运行的小推力机动。把这三样凑到一起,就是在解决卫星长期受限的算力、能源和推进瓶颈,让通信类卫星朝着更高通量、更聪明、寿命更长的方向走。

做这颗卫星的单位是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时间节点有意思:公司在2025年年初注册落地,地方给了企业注册、开户、人才引进的一条龙服务。流程走得很快,审批加急、窗口联动,人才来了有配套,供应链、场地也优先调配,结果是出现了“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下线”这种节奏。工程师们常说的“雄安速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流程跑通后的产物:材料审查、营业执照、银行账户、技术招聘,这些环节被压缩得很紧凑,装配测试的场地也被优先安排,供应商同步跟进,大家都在赶节点。

把目光再放宽一点,雄安新区在产业布局上把空天信息列为主导产业之一。靠着承接产业转移和一揽子扶持政策,陆续吸引到一些在行业里有分量的链主企业落户,比如中国星网总部和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等。慢慢地,设计、制造、测试、地面支撑、配件供应这些环节开始补齐,产业链的雏形开始成型。和过去零散、各自为政比起来,现在是产业园区、孵化平台和配套服务一起上,企业在本地拿资源更顺手了,试验资源和合作伙伴也更容易对接上。

细说卫星的研制过程,步骤一点不漏。先是总体设计阶段,任务目标、载荷清单、关键指标先定下来。分段研发阶段,白泽的软硬件做了多轮迭代,赤羽的柔性材料和展开机构在地面做了反复拉伸、寿命与疲劳测试,金乌的推进器在真空舱里跑推力和耐久试验。接着是整星总装,模块化设计能把集成速度提上去。整星联试会把电磁兼容、热控、摆振这些问题一项项过掉。最后是静态和动力环境试验,确认整星能顶得住发射和轨道上的各种状况。整个流程里,工程师会把每一套数据过一遍,哪里有偏差就现场排查修复,直到达到发射可靠度指标。现场气氛偏严谨,讲究按表操作,下线那一刻才会短暂放松一下,大家拍个合照,发个通稿。

把两边串起来看,它们其实是互补的。卫星能给地面提供覆盖、带宽和边缘算力的底座,AI终端要的是更快的连接、更稳定的带宽和更靠近数据源的算力。终端要智能化,就需要本地算力和及时的数据流,卫星这头提供了基础能力;终端那头做出的场景化应用又会把需求反过来推动网络和算力优化。大会上会看到平台能力展示、技术方案落地演示,还有企业之间的商务洽谈。参展的芯片商、模组厂、云服务商会把能连得上、算得快、能落地的案例搬出来,开发者会拿SDK去试场景,大家把问题分解成一条条可执行的事情去解决。

现场画面容易想象:雄安的洁净间里,技术人员对着整星做最后检查,螺丝、线束、标签都要复核;测试台的屏幕上跳着曲线,工程师围着商量偏差是不是合格;下线时拍张全家福式的合影,官方把图文推送出去。深圳会场是另一番景象,展位、路演台、演示区挤满人,开发者上台演示APP,媒体在转播,商务代表下了台就开始拉名片、谈合作。晚上深圳的灯还亮着,连线演示调试不停,雄安的厂房灯也没完全灭,几台测试设备还在做自检。两头都在把技术变成能看见、能用的东西。

来源:聪颖青山hlF2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