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真抗炸!24小时投268枚炸弹,俄军苏-34轰炸机威力全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03:15 2

摘要:24小时之内,俄军出动了上百架次,投下了数百枚滑翔制导炸弹。官方和现场画面显示,苏‑34轰炸机短时间内密集出击,单日投放量达到两百六十八枚,创下单日实战投放的新高。与此同时,乌方在多地发现了掉落的炸弹残片,有人在田间捡到一枚完整的FAB‑500滑翔炸弹,另有画

24小时之内,俄军出动了上百架次,投下了数百枚滑翔制导炸弹。官方和现场画面显示,苏‑34轰炸机短时间内密集出击,单日投放量达到两百六十八枚,创下单日实战投放的新高。与此同时,乌方在多地发现了掉落的炸弹残片,有人在田间捡到一枚完整的FAB‑500滑翔炸弹,另有画面证实带火箭助推器的新型滑翔炸弹已经进入实战。

接下来的事儿,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重点集中在10月20号到21号这两天。20号深夜,哈尔科夫附近的发电设备、切尔尼戈夫和基辅州的电网,还有切尔卡瑟的铁路,都受到了打击,直接影响了当地供电和运输。到了21号,洛佐瓦那边报告,遭到了苏‑34投放的FAB滑翔炸弹袭击,尼古拉耶夫也有远程滑翔炸弹的打击记录。切尔尼戈夫当晚还挨了所谓“小摩托”,也就是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电力设施再次受损。各地留下的,既有炸弹碎片,也有引信、导航舱的残骸,农田、公路边都能看到金属片,甚至有人在田里捡到了看着完整的FAB‑500。

从武器类型上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FAB‑500型滑翔炸弹,本身没有发动机,靠飞机在高空释放后滑翔命中。另一类是在这类炸弹上加了小型火箭助推器的改装型,装了推进后射程明显变长。普通无动力滑翔弹在高空、亚音速释放时,能飞大概七十到九十公里;加了助推器后,厂方和情报估算能达到一百三十到二百公里的射程范围。乌方情报在21号也透露,俄方在争取把射程做到一百五十到二百公里,并且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改装弹。

把普通炸弹变成“滑翔制导+助推”的做法,技术上并不算太高深。改法常常是中段装个抗干扰的卫星导航模块,再在尾部或机体某处加个小推力单元。推力单元用的燃料据说是乙二醇类,成本低,做起来门槛也不高。国外早有类似思路,法国的AASM就是把制导炸弹和推进结合的例子;区别在于俄方把成本压得更低,走向批量化、量产化,让这类武器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在战场上。

战术效果方面,长射程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发射平台安全了。苏‑34从高空释放,加上助推器把弹道拉远,能攻击纵深目标,这样既能牵制对方后方补给和基础设施,也能减少轰炸机深入防区的风险。报导里还说,单日俄军仅苏‑34就发动了109架次的轰炸,这还没算苏‑35或用空对地导弹的其他机型。对他们来说,弹多压力大,胜过每枚弹的极致精度,这就是数量优势的战术思路。

但精度问题并不是可以忽略的。哪怕有卫星制导,偏差十几米和偏差几米的后果完全不同。偏差几米可能直接命中变电站的控制室,偏差几十米则可能只是砸个空场,杀伤效果和破坏力差距明显。抗干扰模块能提升抗电磁干扰能力,但遇到复杂天气、通信干扰或发射条件不佳时,命中率还是会打折。再有就是产能和供应链问题,想把这种改装弹快速铺开,生产线、材料、人员都得跟上,这不是简单几周能彻底解决的事情。

现场画面透露出一些第一次实战检验的细节。有的视频显示带助推器的滑翔炸弹从高空释放,助推器点火,弹体滑翔命中目标。乌方方面的反馈是,这类武器使用得广泛后,传统防空拦截窗口被压缩,拦截难度上升。民间拍到的碎片里能看出导航舱、尾翼、推进器的痕迹,有的碎片上还留有涂装和组装焊点,能看出是改装而非全新制空导弹。有人在镜头里打趣,说这玩意儿像“没长全翅膀的导弹”,外形让人一眼就知道不简单。

把滑翔炸弹和沙赫德自杀机搭配起来使用,是俄军这次行动的另一个特点。一边用远程制导炸弹打纵深目标,针对电力、交通、通信等硬目标;另一边用低空、慢速的自杀式无人机骚扰和摧毁点状设施。对防空方来说,这是个两头受困的局面:既要对付高空滑翔弹,又要同时应对低空、低速的自杀机,防空资源被迫分散,判断和拦截时机也更难把握。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俄方在炸弹上加了所谓的防干扰卫星导航模块,这就意味着它们在电子战环境下有更高的容错率。但这不等于不可被干扰。电子对抗、欺骗、甚至干扰信号的垂直分布,都会影响导航效果。实战中,不同地点的爆炸碎片和命中效果也显示,命中精度并不一致,这和发射高度、释放角度、天气条件和敌方电子干扰都有直接关系。

制造层面上,如果把助推器和抗干扰导航做成标准化的“套件”,再拿现成的FAB弹体装配,产能扩展就比较容易。成本便宜、材料好找、工艺可复制,这让快速铺展开来变得可能。乌方的情报和现场证据显示,多地同时出现受击情况,证明这不是零星试验,而是已经进入某种规模化应用。村民、农夫、运输司机在路边捡到的碎片、监控拍下的炸弹轨迹,都在说明这一点。

回到攻防的具体影响,电力、铁路这些基础设施被打,会有连锁反应:医院、通信基站、供水系统都会受波及。面对同时来自高空和低空的威胁,防护方不得不改变巡逻、加固和导弹部署策略。有人把这形容成“用小钱打大局”的操作:量产化的低成本制导弹和自杀无人机,靠堆量和战术组合去撕开防线,这和过去靠单枚高精度、昂贵制导武器的做法不太一样。

现场还能看到一些细碎但有意思的画面:农民把炸弹碎片摆在路边拍照,维修工人在变电站周围忙着临时加固,地方政府发布临时停电通知。城市里有人抱怨夜里停电影响到生活,但同一时间,救援人员又在赶着修复受损线路。这些细节构成了战场以外的“民生篇”:战争不仅仅是前线的火光,也是在普通人日常被打断的那些瞬间。

来源:诗意高山YYPnU3R

相关推荐